式的讀書,都是為了應付科舉考試,對於其中的奧義,卻是生吞活剝一知半解。哲學從來就不是學習的,而是透過感悟悄悄地潛入的。這樣的說法,適合每一個讀書之人。程朱理學在很多方面涉及到對天地人的探尋,有著諸多哲學上的思辨,這些都讓曾國藩很感興趣。他很想了解宋明理學的精髓所在,也想真切探尋一下朱子的思想脈絡:一個布衣書生如何釋疑解惑,又是如何練就與天齊、與地同,凜凜不可撼的浩然之氣呢?——曾國藩趕忙掏出銀兩,將這套書買了回去。
因為這樣的契機,讓早期的曾國藩與程朱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曾國藩從此走上了一條自我觀照的道路,生命的軌跡從此也與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真正連線上了。曾國藩花費了大量時間用來閱讀、沉思、辯駁,就像一個信徒一樣,專心地做他內心的功課。宋明理學的讀書和處世方法,讓曾國藩豁然開朗。尤其是朱熹學說中關於理的客觀性以及後天養氣的主張,讓曾國藩很是贊同。朱熹說:天下的事物,莫不有理,比如,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夫婦,有夫婦之理;兄弟,有兄弟之理;朋友,有朋友之理;以至於出入起居,應事接物之際,莫不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