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曾國藩尤為擔心。由於曾國藩沒有地方大權,他所帶的湘軍在江西又屬外來軍隊,所以,很多當地官吏都視曾國藩的湘軍為額外負擔,用得著時,供給還算及時,用不著時,供給就變得拖拖拉拉。打了勝仗沒有獎勵,如果戰敗,則備受譏笑,供給更是無從談起。曾國藩雖然掛了一個兵部侍郎和團練大臣的頭銜,但那些大大小小的地方官一直存有戒心,經常陽奉陰違,硬磨軟抗。有時甚至還為曾國藩設計陷阱,讓他自己往下跳……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疊加在一起,千頭萬緒,讓曾國藩困頓無比。雖然曾國藩的意志一如既往地堅定,但每每遇到這樣的麻煩,也感到束手無策,忍不住長吁短嘆,甚至會激起憤怒。
最讓曾國藩憤怒的是“彭壽頤事件”和“畢金科事件”了——說起來,話就長了——曾國藩初入江西時,巡撫是湖南人陳啟邁,並且,跟曾國藩一樣,陳啟邁也曾為翰林院官,按說,對於曾國藩,陳啟邁應該格外關照。但陳啟邁卻經常跟曾國藩過不去,動不動就以不給餉要挾。曾國藩為了大局一直忍氣吞聲。比如,陳啟邁不經曾國藩同意,擅自調動湘軍,忽東忽西,忽南忽北,朝令夕改;製造摩擦,羈押湘軍營官副將周鳳山於長江縣,刑辱參將李成謀於芷江縣……這些,曾國藩都忍了。孰料陳啟邁越做越過分,有一次,萬載縣有一個叫彭壽頤的舉人,在鄉下辦團練,對抗太平軍很有成效,打過幾次小勝仗。曾國藩很賞識此人,想把這支民間力量納入湘軍。陳啟邁聽說後,故意以一個“莫須有”的名義,將彭壽頤押進大牢,嚴刑拷打。曾國藩實在氣極了,他很快收集了陳啟邁許多罪名,向朝廷參了一本。罪證確鑿之下,朝廷將陳啟邁革職查辦。不料,新上任的巡撫文俊仍跟曾國藩過不去——事後看來,地方大員跟曾國藩的衝突,主要是利益上的衝突,巡撫是一個省的當家者,不當家,哪知收支的艱難呢!一個當家的跟一個要錢的人產生矛盾,也是最正常不過了——湘軍有一支駐守江西樟樹一帶,領軍的叫畢金科,文俊很長時間不給這支湘軍供給。眼看畢金科部彈盡糧絕,快支撐不下去了。文俊讓人傳話,如果畢金科部能拿下景德鎮的話,馬上就給他們發餉。在這種情況下,畢金科和他的部屬只好以死相拼。在數萬守城的太平軍面前,畢金科帶領一千多人攻城,無異於以卵擊石,結果畢金科部全軍覆沒,畢金科本人也戰死。訊息傳到曾國藩這裡,曾國藩恨得咬牙切齒,這明顯就是借刀殺人啊!數年之後,曾國藩攻克景德鎮,特地在畢金科喪命的地方立下石碑一塊,親自撰寫碑文,文中,對於畢金科遭受陷阱一事,仍舊忿忿不平。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五章 遭遇低谷(4)
在江西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裡,曾國藩就是以如此的堅韌,全力地“挺”了下來。一般來說,個性在中等溫度下顯得曖昧,它藏在可測之鏡的下方,只有在緊急時刻,才真正立體地顯露崢嶸;而軍事上的比拼,跟很多其他東西一樣,在最關鍵的節骨眼上,往往濃縮成為個人性格的比拼——在那段時間,一種決不放棄的精神支撐著曾國藩和湘軍。在這樣的對峙中,曾國藩將自己的操守和習性發揮到了極致,一種強大的張力支撐著他,讓他如磐石一樣頑強,直至轉機的到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艱難的這一段時間,曾國藩還親自作了一首《水師得勝歌》,這種帶有濃郁文人氣的做法,可以看作是曾國藩對全體將士的鞭策,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激勵:
三軍聽我苦口說,教你水戰真秘訣。
第一船上要潔淨,全仗神靈保性命。
……
第二灣船要稀鬆,時時防火又防風。
……
第三軍器要整齊,船板莫沾半點泥。
……
第四軍中要肅靜,大喊大叫須嚴禁。
……
第五打仗不要慌,老手心中有主張。
……
第七不可搶賊贓,怕他來殺回馬槍。
……
第八水師莫上岸,只許一人當買辦。
其餘個個要守船,不可半步走河沿。
平時上岸打百板,臨陣上岸就要斬。
八條句句值千金,你們牢牢記在心。
我待將官如兄弟,我待兵勇如子侄。
你們隨我也久長,人人曉得我心腸。
願爾將官莫懈怠,願爾兵勇莫學壞。
未曾算去先算回,未曾算勝先算敗。
各人努力各謹慎,自然萬事都平順。
仔細聽我《得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