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算是能把這兩場叛亂給鎮壓了下去。
直到八王之亂後,晉國國力衰落,面對風起雲湧的諸胡叛亂,已然是力不從心了,在諸胡的聯合打擊之下,西晉王朝也很快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比較短命的王朝之一。
所以顯而易見,八王之亂只是五胡亂華的導火索,並不是決定性因素,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是晉國的力力和軍力。
司馬炎在沒有取得絕對優勢的時候就倉促地代魏,本身就是一個致命的缺陷,王朝更迭所帶來的種種動盪,也是他始料未及的。蜀國崛起和吳國的強勢,讓初立的晉國非但沒有繼承和發揚魏國的強大,反而在這場競爭之中,落在了後面,此消彼漲,晉國的國力大不如前朝魏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
包括匈奴在內的五胡的力量就擺在那兒,不會增加不會減少,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內遷,數百萬的胡人滲透進入了中原,或許司馬炎帶著有色的眼鏡,從來沒有正眼地瞧過他們,但胡人的力量在不斷地增長著,在潛移默化之中,其實已經到了一個相當可怕的程度,只差一個臨界點。
而劉淵在這個時候,站到了風尖浪口。
也許是一種偶然,如果司馬炎沒有剝奪劉淵上黨太守的位子將他遷往帶方的話,或許劉淵還不一定生出叛亂之心。
但偶然之中還是還是帶著必然,野心勃勃的劉淵是否會任勞任怨地呆在上黨太守的位置上,這是誰也無法確定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使沒有劉淵,也會有趙淵、王淵起來叛亂,五胡之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