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9部分

臣的榮幸。”

劉禪面帶滿意的笑容道:“文宣,你也知道你這個弟弟頑劣成性,此番朕要你帶他出去,就是要好好地磨礪一番,玉不琢不成器,此去關隴,還需你多多照應才是。”

對劉恂,劉禪是頗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思——不過貌似劉禪自己就算不上一塊好鋼,不過做父母的總希望自己的兒女可以出類撥萃。在七個兒子當中,劉禪對六子劉恂特殊地溺愛,如果不是發生了魏國入侵之事,劉禪很可能會廢長立幼,改立劉恂為太子。

廢長立幼本身就是大忌,且又遭逢國難,雖然劉禪一直有這樣的心思,黃皓也在後面慫恿著,但朝中的諸位大臣一致堅決反對,倒也讓劉禪只得暫時放下這個想法。

但暫時放下並不等於劉禪從此就絕了這個念頭,從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喜歡劉恂的,很想讓劉恂來繼承大統。而且劉禪也深知劉恂的品性並不適合當皇帝,尤其是象這樣的亂世,沒有點雄才偉略,還真是無法在亂世中立足。此次劉胤計劃北伐,倒讓劉禪有了點的別的想法,讓劉恂去監軍,一則可以掌控北伐的軍隊,二則也可以鍛鍊一下劉恂的能力,如果劉胤真的攻下了關隴,身為監軍的劉恂也是可以分潤到功勞的,到時候等到局勢穩定,再提出廢長立幼,籍著戰功,想來那些大臣們的反對也就不會那麼的激烈了。至於安全嘛,劉胤不都信誓旦旦地表示過至少也有九成的把握,就算拿不下關隴,自保也不是問題。

這是劉禪心中的小算盤,劉胤當然是不得而知,當即道:“請陛下放心,新興王的安危就交待在臣的身上,臣一定不會讓陛下失望的。”

出了行宮,劉胤是一身的輕鬆,最難最頭疼的事終於給解決了,得到了劉禪的許可,劉胤就等於是拿到了綠色通行證,再沒有什麼大的阻礙了。

至於委派劉恂為監軍,雖然有些出乎劉胤的預料,但總的來說,這也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就算將來與劉恂關係不睦,但大敵當前,想必他也是可以分出個輕重緩急的。退一步講,劉恂的秉性依舊,關係難以調和,大不了各行其事,畢竟這此帶出去的軍隊,都是劉胤的老底子,嫡系部隊,完全聽命於自己,只要劉恂不摻合打仗的事,就不會有什麼太大的衝突。

接下來,整個計劃就要進行實質性的階段了,雖然還是要一瞞到底的,但有些人是瞞不住的,比如傅僉、高遠、張樂他們,別人可以不知情,但這些統兵的將領卻不能不知情。

劉胤回營之後,立刻召傅僉、高遠、鄧樸、張樂、趙卓五將過來,共商大計。

第……

沒有出乎劉胤的意料,(未完待續。)

第333章 隴右四大士家

ps: 正版讀者稍後再看,謝謝配合

整個武昌城內,萬人慟哭,一片素服似雪。

濮陽興等大臣將孫休的靈樞運回建業,葬於鐘山孫權的蔣陵之側。孫休駕崩之時只有三十歲,英年早逝,其陵寢尚未修築,孫休崩殂之後,也只能是日夜不停地搶建,孫休遺體運回建業之後,停樞於鐘山陵外,真正等到下葬,也是幾個月之後的事了。

處理完孫休的喪事,濮陽興與諸大臣在武昌行宮共議立新君之事。

“天不可無日,國不可無君,先帝臨終之意,是要立太子雨單為嗣君,不知諸位意下如何?”濮陽興主持朝議,率先問詢道。

太子孫雨單尚在年幼,還不滿十歲,雖然孫休有遺旨要孫雨單繼承皇位,但值此多事之秋,吳國內憂外患,立一個不能處理政事的孩童為國君,無疑讓吳國的處境更加地雪上加霜,可濮陽興也不想違背孫休的遺旨,只能是和眾臣商議。

左典軍萬彧道:“不可,方今天下之勢大亂,益州爭鋒未決,交州叛亂又起,魏國又在荊州陳兵,意圖進犯,國之危亡,存乎一夕,太子年幼,尚不能專政,如何來應對傾危之局?在下以為,應改立宗室之中賢明之子為君,以安社稷。”

殿上諸臣心裡都明白,現在益州戰事膠著,短時間內很難分出勝負,交州又發生了叛亂,可謂是前院後院都著了火,偏偏這個時候。司馬昭在襄陽、上庸陳兵十五萬。意圖進犯江陵。現在吳國方喪君主,司馬昭定然會乘機發兵,如此風雨飄搖之際,讓一個不足十歲的孩子來擔當吳國的重任,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所以萬彧之言,還是獲得了許多大臣的認同。

可關鍵是立誰為帝?孫雨單是孫休的長子,孫雨單下面還有三個弟弟,年紀更小。顯然更不可能被立為儲君了,接下來只能是在孫權的子嗣之中考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