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另一個例子:講演者慘痛的經&;not;歷是有關一個孩子和一臺倒的電動割草機。那個事件鮮明地刻在我的腦海中,以至於從那以後,每次遇到孩子們在我的電動割草機附近徘徊時,我就會不自覺地提高警惕。
我們很多老師因為對於在班上所聽到的事情印象深刻,便立即採取行動,防止家中附近再發生類似的意外。比如,有位老師將滅火器放在廚房內靠近火源的地方,就因為他聽了一場演說,活靈活現地重現了一場由於烹飪不當引發的意外火災。另一位老師則把所有裝著毒藥的瓶子貼上標籤,並特別留意地把它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他之所以會這麼做,是有一場演講詳細講述了一個母親吃驚地發現自己的孩子昏迷在浴室裡,手中抓著一瓶毒藥。
一次讓你永誌不忘的個人經&;not;歷,是說服性演說中必備的第一要件。利用這種事件,就可以調動聽眾去行動—聽眾會這樣推理:如果你會遭遇到,他們就也可能遭遇到,那麼最好是聽你的勸告,做你要他們做的事。
(2)以事例中的細節作開場白
所以要把舉例作為講演的第一步,原&;not;因之一就是要立即抓住注意力。有些演說者沒能一張口便獲得注意,多半是由於開講的字句只是些陳詞濫調,或支離破碎的道歉,那是引不起聽眾感興趣的。“兄弟我不習慣當眾講演,”這話尤其刺耳討厭。但是許多其他陳腐的開場方式,也同樣不具有獲取注意力的價值。如數家珍似地細述自己如何選題目,向聽眾透露自己準備不充分,或像個牧師講道似地宣佈題目或主題,都是要求獲得反響的簡短演說中所亟需避免的方式。
且聽一流報章雜誌作者的一句忠告:從你的事例中間開始,就能立即抓住聽眾的注意力。
這兒有些開場句子,它們像磁石般吸引著我的注意。
“1942年,我發現自己躺在醫院的病床上。”
“昨天早飯時,我的妻子正在倒咖啡&;not;”
“去年七月當我快速駕車駛下42號公路時&;not;”
“我辦公室的門開啟了,我們的領班查理&;#8226;範闖了進來”
“我正在湖中央釣魚,我抬起頭來,看到一艘馬達船正朝我快速開來。”
&;iexcl;&;not;如果開口講話使用的字句就是回答了以下問題:何人?何時?何地?何事?如何?何故?你便是在使用世上最古老的獲取注意力的溝通方式。“從前”是個魔術字眼,它開啟了孩童式幻想的閘門。採用相同的人情趣味方式,你也能一開口就捕捉到聽眾的注意。
(3)所舉細節一定要切題
細節本身不具有什麼趣味性,就像到處散置著傢俱和古老&;not;的房間不會好看,一幅圖上頭滿是不相關的事物,也不能讓觀者的眼睛在它上面徘徊留連一樣,太多的細節—無關緊要的細節也會使得交談或當眾演說成為無聊的耐力試驗。要克服這種弊端的秘訣是:只選用能強調你的講演重點和緣由的細節。
假如要告訴聽眾:在長途旅行前,應先檢查車輛,那麼你的事例中的所有細節,都應該是關於你在旅行前沒有事先檢查車輛所發生的事情。假如你談的是如何觀賞風景,或抵達目的地後在何處過夜,就只會背離了重點,分散了注意。
由此可見,將切題的細節隱藏於具體、鮮活的言語中是最好的方法。可以按事件發生的情況,重現當時的情景,使其歷歷如&;not;般地展現在聽眾面前。如果只是說你從前曾因疏忽而發生意外,這種演講就是是拙劣而無趣的,很難讓聽眾聽從你的忠告,小心駕車。可是,把自己驚心動魄的經驗描繪成圖,使用各式各樣的感覺詞藻,一定能把這件事刻在聽眾的意識裡。舉例來說,以下是一個學生的演講,這個演講的目的在於指出,在冬天冰封的路上應該特別小心。
“1949年,就在聖誕節前一天早上,我駕車在印第安那州41號公路上往北行駛,車中有我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我們沿著一片平滑如鏡的冰路已經&;not;緩行了數個小時,只要我稍微碰一下方向盤,我們的‘福特’車就會東滑西晃,嚇得我們七葷八素。時間就這樣一小時一小時爬得像汽車一樣慢。”
“我們來到一處開闊的轉彎處。這兒的冰雪已&;frac34;&;not;融化,所以我就踩上加速器,想彌補失去的時間。其他的車子也一樣,大家似乎都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