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隊的組織之力,是雕塑一個集體的和諧之力。

全書中並無獨立篇章描述這個溫暖的力量,但於航天人半個世紀的奮鬥史中,它又無處不在。甚至讓人覺得,倘若沒有這股溫暖之力,航天人將何以創業!

在《天歌》中尋找,失敗時的慰勉,比成功時的慶賀,更催人淚下。

我們會記住當聶帥將奔赴導彈發射現場時,共和國領袖的囑咐是:要做好失敗的準備;當遇到發射失敗,參與者悔恨及至恐懼時,現場的領導們卻抑制著內心的痛苦,故意開起玩笑,為技術工作者減壓;尤其是三年困難時期,共和國元帥親自為航天人“募集”的“科技肉”、“科技豆”,而大小幹部無一染指,這成了航天人記憶中最激情湧動的一頁。

還有,在臨近發射的一刻,現場操作工人凍僵了手,是聶帥用自己的手捂暖了他們的手。那股溫暖,傳遞給現場的千百個人。還有,發射現場,指揮員們都親臨前線;而該撤離時,元帥和領導們,仍堅持要再看望前沿的戰士們。還有許多類似的大小情節,都讓我們感到,航天人所溫潤到的那股暖流,伴他們成功,更伴他們失敗。那是他們五十年中不可或缺的凝聚力。

本文的末段,想以簡略的文字,對《天歌》的文學追求提及一點。

作者為突出作品的文學特質,做了很大的努力。作品沒有因為原始素材的龐大繁雜而隨意堆砌。相反,在對材料精心梳理後,一個嚴謹的結構將它們組織安排起來。輕重疏密,妥貼得當。就連每章前的篇首詩,也字字推敲,使閱讀者的想象飛揚起來,和著作品的情感節奏,去讀作者筆下的人和事;作品涉及了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尤其是航天方面的多類專業學問,作者避免了專業性學術對讀者閱讀的隔離,儘量用生動的語言,來解析和描述這些陌生的學問,學術性就這樣自然地滲透到文學的技巧中,豐富了讀者理解作品時的感受。

總之,《天歌》以熱烈的激情,為我們呈現了一部跳動著歷史脈搏,鼓盪著時代風雲的勇敢者的創業史。書中描繪的那些高舉理想旗幟的航天人,將是我們心中永遠的感動。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大氣磅礴的英雄讚歌(1)

——聚焦《天歌—走近中國火箭的搖籃》

文/廖小勤

報告文學以其短暫的百年曆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一方面因為它是紀錄時代風雲最富有時代精神的文學,另一方面因為它得天獨厚的藝術形式,能夠最佳化組合小說、散文、電影藝術的表現技巧,二者完美的結合,吸引越來越多的受眾的廣泛關注和認同。天泉、何建明的長篇報告文學《天歌—走近中國火箭的搖籃》就是這樣一部優秀力作。

一、 抒寫了感動人心的現代中國精神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是中國火箭的搖籃,是中國航天的發祥地,中國人做了幾千年的飛天之夢,美麗的傳說嫦娥奔月、敦煌飛天就是明證。天泉、何建明二位作家的眼光敏銳,抓住了報告文學的審美核心,以激情澎湃、氣勢磅礴的紀實性文學筆法,介紹了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因眾所周知的原因而鮮為人知的中國導彈、運載火箭的研製故事。披露了代號“1059”的中國第一枚導彈、中國向太平洋海域發射遠端運載火箭、第一次發射人造衛星的內幕,頌揚了世人矚目的兩彈結合創造的世界“第一速度”的神話以及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國外衛星、載人飛船的輝煌業績,表現了一支“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幾代航天人的坎坷命運和奮進歷程,是一部大氣磅礴的英雄讚歌。

首先,《天歌》具有存史的史學價值。書中透過採用大量剛剛解密的歷史檔案、訪問中國“兩彈一星”研製過程中的親歷者、見證人,透過20世紀的風雲變幻,揭開了中國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神秘面紗,許多事蹟鮮為人知,第一次披露於世。向世人真實地再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分子可歌可泣的奮鬥史和創業史。

其次,具有資政的啟示作用。《天歌》透過對新中國在科技強國、強軍的奮鬥歷程的全景式記錄,再現了中國在國防現代化建設方面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新老知識分子那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甘人後、勇於犧牲,團結協作、樂於奉獻,敢於打破帝國主義壟斷和封鎖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戰無不勝的團隊精神。所謂團隊精神,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既尊重個人的興趣和成就,又協同合作,有高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黨中央、毛主席、周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