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因為這樣那樣的社會環境原因,對於像火箭、航天科學這些高科技的領域,出於保密的原因,對外的大門時常是緊緊關閉,既很少宣傳,人們自然瞭解得很少。所以,人們經常只知道結果而對過程陌生的現象就非常自然了。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長征火箭也已經多次參與了國際發射的市場,併成功地將“亞洲一號”等很多國外衛星送入太空成功,人們才漸漸地對火箭的認識多了起來。
最近,由中國宇航出版社出版的天泉、何建明的長篇報告文學《天歌—走近中國火箭的搖籃》,可以說是第一本系統和歷史現實地對中國火箭從無到有,到形成種類多樣,並具有“長征”系列這樣品牌火箭的歷史進行真實生動敘述的報告。正像作品的副題所示,這本書使人們能夠便利簡潔地走近中國火箭的搖籃,真實地瞭解它的歷史沿革和製造過程中許多情景動人故事的很好渠道。
誰能夠想到,如今中國在世界上已經是聲名顯赫的火箭製造竟然是從地處北京南苑,當年段祺瑞執政府時的一個破爛的小兵營開始的。可是,就是在這樣一個看似很不起眼的地方,火箭的研究製造因為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聶榮臻等政府軍隊高層的極大關注而集中了很多國家的科學精英人才,在當時還是“蘇聯老大哥”的幫助下開始了中國人自己的火箭研究。但是,好景不長,因為中蘇兩黨關係破裂,蘇聯撤走專家,中國人只好自己獨幹。好在中國當時有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姚桐斌等不少傑出的科學家,有像謝光選、梁守槃、孫家棟等不少科學專家,有張鈞、張鐮斧等出色的領導人和大批刻苦無私鑽研,不計個人得失,將激情奉獻國家的年輕科技工作者,困難一個個地被克服了,從“1059”仿製導彈到中國的“東風”導彈,在經歷坎坷甚至失敗之後獲得成功。從此,走上了一條完全自我研製開發的道路。
特別是“長征”型號火箭的研製和發射成功,並在王永志、王德臣的領導下形成系列,後又經張慶偉、許達哲等人領導完善,成為在國際上成功率最高、聲譽很響的品牌導彈,真正地在國際領域擁有了自己的地位和信譽。“長征”火箭帶著民族的偉大創造智慧和奮發的精神騰飛,將中國人民的尊嚴和豪情帶到了四海太空,使人感到揚眉吐氣,振奮自豪。
在我們伴隨《天歌》從中國火箭研究院的歷史走到今天的時候,我們時時地被火箭研究製造人員的意志精神和行為所深深感動。當第一次拆卸蘇制導彈樣品時,因為條件簡陋,謝光選、梁守槃一個多月,經歷緊張和勞累竟然導致大病一場的情形;當兩位科技人員因為在野外冰冷的環境安裝導彈而凍傷了手,而這雙手又被聶榮臻元帥緊緊相握的時候;在困難時期,毛澤東、周恩來都不吃肉,全國人民都處於飢寒交迫的時候,各大軍區卻為火箭研究院的科學工作者送來了很多肉類糧食的時候,可院領導卻分毫不取的時候等等,真是讓人感動不已。而在看到當年華盛頓稱“要使中國共產黨人在核方面的研製絕育”,而毛澤東卻以統帥的豪邁指示科學家“打敗仗不要緊,搞試驗那是要冒風險的,贏得起也要輸得起嘛!”,陳毅元帥則聲言:“老子就是當了褲子,也要把導彈,原子彈搞出來!”等等豪情,時時讓人有激情洋溢的感受和振奮的力量。所以,《天歌》,是用中國導彈研究院人們的歷史和偉大作為唱響的激情豪邁愛國之歌,是用中國導彈研究院人民的精神和行為唱出的無私奮發和不斷科學追求創新的大歌。
報告文學創作,雖然是作家的獨立創作。但是,報告文學這種文學體裁要求作家要在廣泛複雜的社會現象面前有自己明智的選擇題材的功夫。只有那些包含了豐富的社會歷史和積極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內容的物件,才值得作家去接近和書寫。天泉、何建明這次選擇中國火箭研究院作為自己的書寫物件,就是一種敏銳智慧的選擇。因為在這個地方,包容了太多有關民族現實歷史命運的重大事件和內容,是在一個點上可以折射共和國曆史的地方。所以,題材本身的價值就對作品是一個有力的提升和推助。再加上作家在太多總能夠感動人的事實面前的動情描述,就使這樣重大的主題總是和具體的人的智慧、精神和行動結合在一起,表現出文學一般的形象生動。真實是文學的最好原料,真實是具有魅力的。所以,兩位作家的真實報告,對讀者是一次視野的開拓和精神的澆灌,使人們感受到了什麼是偉大、無私、創造和喜悅等等。
《天歌》以中國火箭研究院的歷史程序為線索敘述,雖然有單純平直的不足,但是線條清晰,前後連貫,有一種滿足人逐步探索發現的誘惑。對於不少具有大智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