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說,維也納這個奧匈帝國首都是個盡情享受的天堂,是個尋歡作樂的場所,但對希特勒這個空手闖世界的青年來說,這裡則是一個艱辛和痛苦的地方。
他後來多次對人說,這五年是他貧困與不幸的五年,是一生最悲哀的五年。
那時,他沒有正當職業,主要經濟來源是那每年300克郎的孤兒撫養費。
為了餬口謀生,他開始當小工,幫人幹些掃地、扛行李之類的雜活。
後來當所謂“小畫家”,畫一些風景畫或明信片請人幫他出售。
所得收入非常微薄,不足以填飽飢腸。
他經常從一個街頭流落到另一個街頭,白天在小酒館或候車室裡以廉價食品充飢,夜間便睡在公園長椅或隨便哪家的大門洞裡。
有一段時間,他還進了流浪漢收容所,掉進了被人看不起的社會最底層。
希特勒在維也納雖然囊中羞澀,卻有非常充裕的空閒時間。
他除了逛公園、進劇院之外,經常光顧宮廷圖書館,閱讀各種書籍。
他翻閱過荷馬史詩、古希臘的悲劇和喜劇、但丁的《神曲》、斯蒂夫勒、易卜生和左拉的作品。
在德國作家中,他讀過維蘭德、赫爾德爾,歌德、席勒、荷爾德林、赫貝爾、蘇德爾曼、霍普德曼等人的作品。
除了文學著作外,他還閱讀了大量政治、宗教和軍事書籍。
其中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國泛德協會主席恩斯特·哈澤寫的宣揚大德意志主義的《德意志的世界政策》、法國貴族戈平寫的鼓吹種族主義的《人種不平等論》、英國社會學家豪斯頓·張伯倫寫的宣傳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十九世紀的基礎》、英國哲學家斯賓塞寫的反社會主義的《綜合哲學體系》、英國人口學家馬爾薩斯寫的宣傳戰爭不可避免的《人口論》、德國軍事家克勞塞茨寫的強調戰爭是萬物之父的《戰爭論》。
在所有書籍中,他對那些宣傳反猶主義的論著懷有特別興趣。
他後來承認,他當時研究了能夠得到的全部反猶主義文獻,包括社會上私下流傳的反猶小冊子。
宣傳反猶主義的雜誌《東方天壇星》,希特勒是每期必讀,甚至還專門拜訪過該刊發行人蘭茨,以表示自己的傾慕之情,致使蘭茨後來能夠誇口說希特勒是他的學生。
希特勒在維也納生活的歲月,正是他世界觀形成時期。
屈辱的流浪漢生活和大量的反猶書籍對他世界觀的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
他在總結這一段生活時曾經說過:“當我剛剛踏進維也納時,我還是一個對未來充滿幻想的孩子。
而當我離開維也納時,我已是一個徹底的反猶主義者,是整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死敵,我的思想是泛德意志的。“
1913年4月,24歲的希特勒失去了孤兒撫養費,又到了服兵役的年齡。
他雖然生為奧地利人,卻看不起這個多民族的國家,經常以德意志人自居。
為了逃避在奧地利服兵役,他於當年5月離開維也納,移居到德國巴伐利亞邦首府慕尼黑。
同在維也納時一樣,希特勒在慕尼黑沒有固定工作,主要靠賣畫為生。
上午,他在房間裡作畫;下午,穿上燕尾服出門,或去圖書館,或到咖啡店同人們閒談。
慕尼黑的物價比維也納低,他這段日子過得還悠閒自在。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希特勒聽到這個訊息很受鼓舞,從青年時代就鬱積在心頭的種種怨憤一掃而光,感到自己那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終於有了發洩機會。
8月3日,他上書巴伐利亞國王,要求作為志願者參加巴伐利亞步兵團。
他的要求很快獲得恩准。
戰爭中,他大部分時間是在團部當傳令兵,因表現勇敢曾兩次獲獎。
其中一次獲得了一枚很少授予普通士兵的一級鐵十字獎章,但他的軍銜從未超過下士。
1916年10月7日,他在松姆戰役中腿部受傷。
1918年10月13日,在同英軍作戰時又中了毒氣,致使眼睛一度失明。
希特勒在後方醫院養傷期間,德國首都爆發了革命,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往荷蘭。
魏瑪共和國宣告成立,表示接受協約國的停戰條件,正式承認戰爭失敗。
當希特勒從醫院牧師那裡得知這一訊息時,立刻感到天昏地暗,眼前又變得漆黑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