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對德和約總共15部分、440條。
第一部分是國聯盟約。
其餘部分為對德和約。
對德和約的主要內容是:剝奪德國的全部殖民地並重新劃定德國的疆界,使其失去了最主要的重工業區,喪失了1/8的領土、1/10的人口、60%的鐵礦和煤礦,以及大部分海外投資、商船和海軍艦隊;嚴格限制德國的軍備,解散其參謀總部,廢除其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不得超過1�5萬人,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艇,不許建立空軍,禁止擁有飛機、坦克和重炮等武器;德國必須向戰勝國交付鉅額戰爭賠款,後來賠款專門委員會規定的具體數字為1320億金馬克。
在凡爾賽對德和約簽字之後,協約國又相繼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簽訂了《聖日爾曼和約》、同保加利亞簽訂了《納依和約》、同匈牙利簽訂了《特里亞農和約》、同土耳其簽訂了《色佛爾和約》。
這些和約統稱為凡爾賽體系。
巴黎和會雖然暫時調整了各帝國主義國家的關係,但同時也造成了新的矛盾,播下了新的戰爭種子。
首先,在德國問題上,凡爾賽和約一方面對德進行了駭人聽聞的掠奪,規定了一系列苛刻條件,使之感到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受到了不應有的屈辱和懲罰,因而一心一意想翻案復仇。
另一方面又沒有規定根除德國軍國主義的條款,為德國重整軍備敞開了大門,提供了條件。
其次,巴黎和會使各戰勝國之間的關係趨向複雜。
美、英、法透過巴黎和會撈到了較多好處,但義大利的掠奪慾望遠遠沒有得到滿足,特別是對其在巴爾幹和地中海地區受到英法排擠極為不滿,從而埋下了彼此仇恨的種子。
由於日本勢力的擴張,美日在遠東地區的衝突也開始發展。
最後,巴黎和會不僅將蘇維埃俄國排除在外,而且蓄意禍水東引,製造德俄矛盾。
這就為美、英、法爾後對德的綏靖政策打下了基礎。
巴黎和會雖然播下了戰爭種子,但這個種子能否發芽還要看是否有合適的國際條件,而1929年爆發的震撼世界的經濟危機則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條件。
這次危機具有四個顯著特點:第一是時間長。
危機是從1929年10月27日紐約股市價格狂跌開始的,一直持續到1932年夏天才渡過最低點,時間長達4年之久。
而且1932年後也只是進入特種蕭條階段,遲遲沒有出現復甦;第二是地域廣。
這次危機從美國爆發之後,很快蔓延到加拿大、日本和歐洲諸國。
隨後又波及到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無一倖免;第三是多病併發。
這次危機是工業危機、農業危機、貿易危機和貨幣信貸危機交織在一起,互相作用,使各國統治集團顧此失彼,一籌莫展;第四是破壞性大。
危機期間,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44%以上,失業人數達4000餘萬,各國失業率在30%—50%之間,國際貿易總額下降65�9%。
造成的物質損失達2500多億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1700億美元的損失還要多出800億美元。
這樣嚴重的經濟危機,大大激化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
各國為了轉嫁危機,以鄰為壑,競相爭奪國外市場,展開了空前的傾銷戰、關稅戰和貨幣戰,國際氣氛急劇惡化。
在這場你死我活的爭鬥中,德、日兩國或因國內市場狹小,或因國外市場受美、英、法控制,明顯處於不利地位。
它們為了改善自己的地位,競相仿效義大利,在國內建立法西斯專政,加緊擴軍備戰,決心透過發動對外戰爭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從而使國際關係日益緊張。
到30年代初期,隨著德意日的法西斯化,終於在歐洲和亞洲形成了兩個戰爭策源地。
1931年日本首先拉開戰爭序幕,製造“九·一八事件”,發動侵華戰爭。
1935年義大利對阿比西尼亞發動侵略戰爭。
2。墨索里尼崛起亂世(1)
1919年3月23日,義大利米蘭市的空氣特別沉悶。
大街上,為生計而奔忙的市民們東來西往,表情木然,誰也沒有注意到,一批心懷鬼胎的人,三三兩兩地鑽進了聖·塞波爾克羅廣場旁邊的一座大廳。
這夥人經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