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的序幕”,並派軍艦襲擊蘇聯艦隊;一面散佈和平煙幕,鼓吹“日中友好提攜”,麻痺南京政府,掩蓋其大舉侵華的陰謀。
從1936年5月起,日本帝國主義就開始大規模增加其在華北的兵力,在長城古北口修建炮臺,在北寧路屯駐重兵。
大批日艦駛入青島、上海。
日本關東軍進入北平通縣及平津一帶,並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
與此同時,日本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和田中隆吉、松室孝良、今井武夫以及大使館武官等四處活動,策動偽蒙和冀東22縣獨立,推行冀、魯、晉、察、綏五省特殊化,脫離南京政府。
他們還大肆扶植漢奸、走狗,籌建和擴大效忠日軍的偽軍和民團,為其擴大侵華戰爭,鎮壓抗日人民充當炮灰和劊子手。
當時,由於國民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平津一帶已成為國防前線。
北平已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
北寧路沿線,西起豐臺,東至山海關,均有日本重兵駐守。
北平的東面,有日本一手扶植起來的冀東偽組織——“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北面,有在熱河省集結的大批偽軍。
僅在北平的西南面,才有中國的第29軍部隊防守。
這樣,位於平漢鐵路線的盧溝橋就成了北平的惟一門戶。
盧溝橋位於永定河(古稱盧溝河)上,始建於大金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完成於1192年,是女真族統治北方時修建的。
橋長266�5米,寬約8米。
由11孔石拱組成,橋上兩旁建有石欄,欄上有485只姿態各異、精心雕刻的石獅。
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元初來到北京,對盧溝橋讚不絕口。
他在遊記中說,此橋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由於盧溝橋是通向“天朝”京城的惟一通道,地處要衝,元、明、清以來多次予以修建。
清乾隆皇帝所題“盧溝曉月”石碑,至今屹立於橋東端北側。
每天黎明之時,東方已經發亮,西天仍掛著一輪明月。
東方的光亮欲撥去夜的帷幕,皎潔的月色仍一瀉千里,延緩著夜的溫柔與寧靜。
尤其是那485只獅子,更顯得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的肥胖滾圓,有的精幹矯健;有的意態懶散,有的嬉戲耍鬧;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則兇猛異常;有的頑皮地爬在雄獅身上,有的則幸福地躺在母獅懷中。
由於“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享譽中外,歷代中外遊客不顧旅途辛苦,總要趕在天亮以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