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貝爾曾是侵華的八國聯軍中的一名德國軍官,後來參迦納粹黨,成了希特勒的一員干將,一直與希特勒保持著聯絡;1934年出任德國駐上海領事。
富爾霍策曾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26年移民美國,參與了德裔美國人的政治活動,與德國納粹黨有聯絡,1933年起擔任設在中國的德國通訊社遠東總分社社長。
1935年10月中旬,富爾霍策與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院長汪精衛會晤。
汪精衛代表他本人和蔣介石提出:請希特勒協助安排中、日兩國妥協,以便中、日、德三國在經濟問題上和反共鬥爭中進行合作。
13。三國“軸心”(4)
克里貝爾當時在柏林。
富爾霍策趕緊乘飛機到德國,與克里貝爾一起去會見希特勒。
希特勒找來裡賓特洛甫,讓他把這個資訊轉告給日本駐德國大使館武官大島浩。
大島浩經請示日本軍部,正式答覆德國:日本對與中國達成協議感興趣。
希特勒指示克里貝爾、富爾霍策立即返回中國辦理調停事宜。
但他們尚在返回中國途中,中日關係因為日本瘋狂侵略華北而嚴重惡化;汪精衛也遇刺受傷。
因此,德國“調停”中日關係的活動胎死腹中。
希特勒一向狂妄自大,但他對日本軍國主義是很崇拜的。
他認為,日本軍國主義大膽地搶佔一個大國——中國的大片領土,很有氣魄。
1935年的一天,希特勒把玩著日本駐德國大使館武官大島浩送給他的一柄指揮刀,感嘆地對他的親隨者說:“日本民族好強尚武,是個優秀民族,跟我們日耳曼民族很相仿。”
從此他產生了一個想法:與日本結盟。
但他知道,德國外交部是堅持“遠東政策以中國為重點”的原則的,因此把與日本結盟的事交給外交部去辦不會有什麼結果。
於是他決定讓他的外交政策顧問裡賓特洛甫來辦這件事。
裡賓特洛甫出身于軍人家庭,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後經商,1932年5月加入納粹黨,並當上了黨衛軍上校,結識了希特勒,為希特勒上臺出過不少力。
1933年他成了希特勒的外交政策顧問,1934年被希特勒任命為德國裁軍事務特別代表。
他趁機網羅爪牙,組成“裡賓特洛甫辦事處”,替希特勒處理棘手的外交事務。
1935年6月,裡賓特洛甫找來爪牙威廉·哈克,商量怎樣落實希特勒關於與日本結盟的指示。
哈克曾在日本的南滿鐵路公司幹過事,後來做軍火生意時又與日本駐德國武官大島浩結識。
哈克建議透過大島浩而不要透過日本駐德國大使與日方聯絡。
因為他知道,日本軍方與外交部在對德國及歐洲政策上有矛盾;日本外交部怕得罪蘇、英、法。
裡賓特洛甫同意哈克的意見。
哈克找到大島浩,說德國有意與日本結盟。
但他沒有說這是希特勒的思想。
大島浩對希特勒很崇拜,積極擁護納粹黨重整軍備的政策。
因此他建議日本軍部積極考慮德國的提議。
日本軍部看到大島浩的報告,認為此議值得懷疑:這麼大的事情,德國怎麼會讓無名小卒來聯絡呢?因此軍部遲遲不予回答。
裡賓特洛甫等了幾個月,不見大島浩答覆,遂於1935年10月首次會晤大島浩,詢問日本軍部對以下問題有什麼看法:如果德日兩國有一國捲入對蘇戰爭,另一國應採取什麼態度?大島浩一聽就知道還是那個德日結盟的建議,便再次向日本軍部報告。
日本軍部見是希特勒親信傳達的意圖,認為可信,便向大島浩下達訓令:日本不反對德國的建議,但需要更詳細地加以研究。
因此,擬向柏林派一特別代表,於1935年12月與德國方面會談。
裡賓特洛甫得到日本的答覆後,立即指示他的辦事處的遠東問題專家赫爾曼·馮·勞默起草與日本締結的協定的草案。
草案送到希特勒那裡,希特勒於1935年11月25日批示同意。
12月,日本特使、大島浩及日本駐德國大使小路公共與裡賓特洛甫和德國國防部長馮·勃洛姆堡等進行密談。
雙方一致同意:為了避免與蘇聯公開破裂,將矛頭針對蘇聯的協定,在字面上改為反共產國際的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