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的代價。在道義上,蘇聯是失敗的。由於這次入侵行動,1939年12月初,蘇聯被國際聯盟開除。在軍事上,蘇軍損失巨大,傷亡約20萬人,其中6萬餘人被擊斃。芬蘭失地4萬多平方公里,50萬芬蘭人喪失家園和財產,從而復仇雪恥的情緒劇增,其政府倒向納粹德國,跟隨第三帝國參加反蘇戰爭。由此可見,正是蘇芬戰爭“把芬蘭推入希特勒的懷抱”。
蘇軍在芬蘭的挫折和重大損失,給蘇聯軍政領導敲了一下警鐘。他們開始認識到,國內戰爭時期那套依靠步騎兵猛打猛衝的作戰方法已經過時了。
3。東方戰線(1)
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納入了蘇聯的勢力範圍。9月28日,蘇德兩國簽訂友好和邊界條約,立陶宛轉入蘇聯勢力範圍。蘇聯從德國那裡獲得承諾後,立即著手兼併波羅的海三國。縱觀全過程,可分為兩大階段。
第一階段:簽約控制階段(1939年8月—1940年5月)。波羅的海三國對於兩個強鄰的接近極為擔憂。蘇聯駐里加全權代表佐托夫向本國報告說:“裡賓特洛甫到莫斯科簽訂條約一事,首先引起了各界的警惕,害怕蘇德勾結……瓜分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8月31日,莫洛托夫否認與德國有瓜分勢力範圍的任何協議,並指望與波羅的海國家簽訂互助條約,同時要求獲得軍隊進駐權。
9月19日,蘇聯藉口波蘭“鷹”號潛艇事件向愛沙尼亞施加壓力,聲稱蘇聯將不承認愛沙尼亞對其沿海水域擁有主權,它的安全將由蘇聯來保衛。為了解除危機,9月24日,愛沙尼亞外交部長謝利捷爾親率政府代表團赴莫斯科,請求和解。蘇聯政府趁機要求籤訂互助條約,並遞交了蘇方擬定的互助條約和議定書草案。莫洛托夫威脅說:“如果你不想和我們簽訂互助條約,那麼我們將不得不透過其他途徑,也許是更嚴峻、更復雜的途徑來保障本國的安全,請你們不要迫使我們對愛沙尼亞使用武力。”26日,謝利捷爾回國後,向本國政府轉交了蘇聯的草案。草案的主要內容是:蘇聯承認愛沙尼亞為主權國家,願向愛沙尼亞提供軍事援助,並在經濟、外交方面給予全面支援。愛沙尼亞需給蘇聯以建立海軍基地和開闢機場的權利。
蘇聯政府為迫使愛沙尼亞政府就範,不斷派出飛機在愛沙尼亞領空示威。9月26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下達了準備對愛沙尼亞作戰的命令:“立即開始在愛、拉邊境集結兵力,並於9月29日完成這一行動。”要求列寧格勒軍區“對愛沙尼亞實施強大而堅決的突擊”。
在蘇聯強大的壓力下,9月27日,愛沙尼亞政府決定接受蘇聯的建議。謝利捷爾奉命再次飛赴莫斯科。談判過程中,蘇聯又以“保衛蘇聯在愛沙尼亞港口的海軍基地和保證愛沙尼亞安定”為由,向愛沙尼亞政府提出了駐軍3�5萬人的新要求,並責成愛沙尼亞方面立即作出答覆。愛沙尼亞政府經受不住蘇聯的步步緊逼,接受蘇聯提出的所有要求,雙方於9月28日也就是《蘇德邊界和友好條約》簽訂那一天訂立了《蘇愛互助條約》及其秘密議定書。條約規定:雙方互相提供一切援助,包括在兩國的陸海邊防受到任何歐洲大國從波羅的海或透過拉脫維亞領土的侵犯或受到侵犯的威脅時提供軍事援助;蘇聯以優惠條件向愛沙尼亞軍隊提供武器和軍用物資;愛方授予蘇聯在薩列馬島、希烏馬島以及帕爾迪斯基市租建海軍基地和機場的權利。為了保衛上述設施,蘇聯可向該地派駐嚴格限制數量的陸空軍兵力;雙方保證不參加旨在反對另一方的任何聯盟或集團;條約的實施不得損害雙方的主權,包括兩國的經濟制度和政體。秘密議定書對蘇聯駐愛軍隊人數、時機作了明確規定:入駐需在歐洲戰爭期間,人數不得超過2�5萬。
蘇愛互助條約簽署後,蘇聯政府馬上把目光轉向了拉脫維亞。10月1日,蘇聯政府建議拉脫維亞政府就兩國關係進行“磋商”。拉脫維亞總統兼總理K·烏尼馬尼斯考慮到蘇德、蘇愛條約的簽訂對東歐局勢產生的重大影響,原則上同意與蘇簽約。第二天,拉脫維亞外交部長M·蒙捷爾斯趕到莫斯科。談判是在蘇愛模式的基礎上展開的。莫洛托夫說:“如果你們同意這個意見,那麼我們就能夠確定原則了。我們需要在不凍海岸建立基地。”斯大林指出:“我們想談談機場和軍事防禦問題。我們不會觸動你們的憲法、機構、部委或外交、財政政策以及經濟制度。我們的要求是由於德國與英法作戰產生的。”拉脫維亞代表團指出:總的來說這是走向友好的一步,但是,它有可能導致蘇聯對拉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