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騎兵部隊參戰,由後貝加爾方面軍統一指揮。
盤踞在我國東北和朝鮮北部的是日本關東軍,號稱“皇軍之花”,曾是日本最精銳的部隊。
1941年夏天在試圖進攻蘇聯時,關東軍曾達到百萬人以上,可謂鼎盛時期。
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很多精銳師團紛紛南調,有4個師團調回本土,到1945年初,關東軍實力空虛,“皇軍之花”已成歷史陳跡。
為準備對蘇作戰,日本大本營又進行所謂“徹底的滿洲總動員”,蒐羅25萬在鄉軍人(即退伍軍人)充當炮灰,拼湊8個師團、7個獨立混成旅團,使關東軍又膨脹起來。
到1945年8月初,關東軍擁有24個師團和9個獨立混成旅團,總兵力約為75萬人。
這些新建兵團的編制、素質、裝備都很差,訓練也不夠。
26。最後的衝刺(6)
武器很缺,計缺野炮400門,機槍236挺,擲彈筒4900個,刺刀約10萬把。
日本的權威著作認為,關東軍的實際戰鬥力“換算成過去的駐滿常備師團,實際上僅為8�5個師團。
所以,關東軍的增強,可以說是一種表面膨脹而內容空虛的浮腫“。
8月8日夜間,蘇聯百萬雄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快速、強大攻勢,從西、北、東三個方向,在廣闊的戰線同時突入中蘇國界,擊潰日軍的邊防部隊,進入內蒙古和中國東北。
空軍轟炸機群對哈爾濱、長春、吉林的日軍軍事目標進行大規模轟炸。
太平洋艦隊開進日本海域,切斷日本與朝鮮以及中國東北的聯絡,封鎖朝鮮北部的港口,並從海上和空中對其進行打擊。
從8月9日到14日,後貝加爾方面軍的部隊摧毀敵人的抵抗,越過大興安嶺和察哈爾的無水沙漠地帶,深入內蒙古和中國東北240—400公里,繼續向主要軍事—工業中心挺進。
第1遠東方面軍突破濱海地區的防禦,前出交通樞紐和大城市牡丹江。
日軍指揮部為阻擋蘇軍向中心城市哈爾濱和吉林推進,在這裡集中了重兵。
蘇軍為了加快進軍速度和同後貝加爾方面軍會師,遂繞過這個防禦地段,從南部迂迴。
方面軍司令員麥列茨科夫迅速把預備隊(3個軍)撥歸第25集團軍指揮,令其攻克吉林,截斷北朝鮮同中國的聯絡通道,不讓日軍向南撤退,並與第5和第1紅旗集團軍協同作戰,消滅敵人。
第25集團軍左翼應對朝鮮沿海地帶進行打擊,與太平洋艦隊的艦艇和陸戰隊協同作戰,參加解放朝鮮。
主要打擊應針對日本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