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知道,中途島和瓜島的慘敗僅僅是日本惡運的開始。
他給自己選定的繼任者古賀峰一海軍大將寫通道:“不論是世界形勢還是我方戰局,均趨不利,我們所擔心的局面終於出現了。”
敏銳的山本說的是實話。
在日軍慘敗瓜島之際,在遙遠的非洲,局勢也發生了劇變。
英國軍隊在埃及小鎮阿拉曼打得“沙漠之狐”隆美爾狼狽西竄。
另一支美英盟軍又在西北非登陸,刀鋒直指隆美爾的脊背。
6。非洲——沙塵與血霧共舞(1)
位處地中海南岸的北非,由東到西排開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5國,僅西部沿海狹地和尼羅河三角洲為綠洲良田,其餘均為茫茫熱帶沙漠。
此地地廣人稀,南聯非洲內陸,北與歐洲隔海相望,東接石油寶庫西亞,西臨煙波浩渺的大西洋。
既是地中海航線南岸的橋頭堡,又是聯結西亞和大西洋的陸地中介,故素為兵家所力爭。
自19世紀起,歐洲列強紛至沓來。
英國拿下埃及,法國佔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義大利得利比亞。
歐戰爆發後,北非亦成戰場。
1940年6月,早就對英法北非殖民地垂涎三尺的墨索里尼,眼見法國淪陷,英國自身難保,遂趁火打劫,向英法宣戰,揮師25萬,從利比亞殺向埃及。
是時,英軍在埃及僅5萬餘人。
孰料意軍雖眾,多系酒囊飯袋,竟被英將韋維爾殺得損兵折將,抱頭西竄,丟了昔蘭尼加。
北非大戰的前奏曲就這樣開始了。
墨索里尼被打得頭破血流,希特勒自然不能無動於衷,更何況他對此地早已暗戀在心,盤算著從北非出擊,揮戈東進,與侵略蘇聯的德軍會師;然後直奔印度,摧毀大英帝國。
故在義大利開戰之時曾要派兵相助,卻被墨索里尼婉拒。
現在意軍兵潰千里,眼看要被趕下大海,墨索里尼只得厚著臉皮向希特勒求援。
希特勒遂匆匆派德軍後起之秀隆美爾中將率領兩萬人馬趕赴北非。
隆美爾一抵非洲,就連出狠招。
英軍被打得一溜煙逃回埃及。
戰線又大體回到開戰前的狀態。
所不同的是,英軍在昔蘭尼加境內保住了一個重要據點——託卜魯克。
託卜魯克乃北非良港,東距埃及150公里,緊扼昔蘭尼加惟一的東西向海岸公路。
隆美爾若繼續東進,必須拔掉這個釘子,以保障補給線暢通。
而英軍正要靠它牽制對手,並把它作為反攻基地。
於是兩軍圍繞著託卜魯克及整個昔蘭尼加的得失,從1941年夏開始展開了一場持續一年半的廝殺。
這時隆美爾手下有從歐洲帶來的第15裝甲師、第5裝甲師(後改編為第21裝甲師)和就地組建的第90輕型裝甲師,合編為非洲軍,有174輛坦克;另外有3個義大利機械化師(後來又增加3個),146輛老式坦克。
德意軍合編為非洲集團軍。
英軍有第13、30軍,由若干英國師、南非師、印度師、紐西蘭師和澳大利亞師組成,統編為第8集團軍,有700輛坦克。
英軍雖佔優勢,但抵不過隆美爾的精明強悍和果斷勇敢。
他抓住英軍總是分散部置部隊和分散使用坦克的弱點,將自己那一點裝甲部隊集中起來變成裝甲拳,身先士卒,率部神出鬼沒,指東打西,弄得英軍首尾難顧,窮於應付。
但隆美爾也有一個致命弱點,這就是後勤補給問題。
英國海軍在地中海佔有制海權,使德軍的海上補給線非常脆弱,武器彈藥和燃油常常接濟不上,所以進攻大都以虎頭蛇尾告終。
於是兩軍戰鬥變為拉鋸戰,互有攻守,但託卜魯克始終在英國人手中,成為大英帝國“堅韌不屈”的象徵。
1941年年底,英第8集團軍趁非洲軍過度削弱之機發起猛攻,重演了年初追逐意軍的一幕。
但德軍巧用88毫米高射炮打坦克,英軍坦克和老兵損失巨大。
隆美爾卻筋骨未傷,很快又得到一批海軍冒死穿過封鎖線送來的人員、裝備和燃油。
1942年元旦過後,他重整旗鼓,發起空前猛烈的東進攻勢。
英國人大禍臨頭了。
據戰史學家記載,本來英國人還想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