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敵人也承認其堅毅鎮定。
德軍第5步兵軍軍長在給上級的報告中寫道:“依仗構築完備的陣地……
和密佈的地雷,俄軍第136師……
進行著驚人的頑強戰鬥。“
正是這些堅毅頑強的蘇聯軍人用血肉擋住了希特勒匪軍闖入莫斯科的進攻。
到10月底,希特勒“颱風”行動的兩大目標——消滅蘇軍和佔領莫斯科——都沒有達到。
德軍疲憊不堪,被迫休整。
話分兩頭。
在莫斯科市內,10月16日,國防委員會已做出決定,進行疏散,把一部分黨政機關和全部外交使團撤退到距莫斯科800公里的古比雪夫,同時把一些國防工廠、科學文化機構也迅速遷出。
留在莫斯科的是:黨中央政治局、國防委員會、最高統帥部和由總參謀部重要工作人員組成的作戰組。
斯大林留在莫斯科。
他是聯共中央總書記、蘇聯政府首腦、國防委員會主席、陸海空三軍最高統帥,還是國防人民委員,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
在前線戰鬥最緊張的日子裡,斯大林一連幾夜沒有離開辦公室。
每天只在小休息室裡打上兩三個小時的盹,其餘時間都在忙著同總參謀部的將領們、政治局委員們做出某些決定,安排某些事情,召見某些人。
10月17日(或18日),斯大林把國防委員會委員、政治局委員和軍方主要負責人召集到自己的辦公室來。
他們是莫洛托夫、馬林科夫、米高揚、貝利亞、沃茲涅先斯基、謝爾巴科夫、卡岡諾維奇、華西列夫斯基(總參謀長)、阿爾捷米耶夫(莫斯科衛戍司令)。
斯大林同大家互致問候,請他們坐下,然後立即開始釋出命令:今天立即撤退主要的社會活動家和國務活動家,各大企業一律佈雷,準備在莫斯科失守時起爆。
在莫斯科城外各條路口設定反坦克和反步兵障礙物。
這時斯大林已做了最壞的打算,準備萬一。
1。莫斯科城下大決戰(3)
他停了一會兒,馬上補充說:“西伯利亞和遠東的援軍很快就會到達,這些部隊已經開始登車了。”
10月中旬的一天,斯大林想到遠郊區的別墅去,貝利亞有些擔心地說:“斯大林同志,不能去啊!”看到領袖迷惑不解、顯然生氣的目光,他又用他倆家鄉的語言——喬治亞語解釋說:“別墅已經佈雷,必要時準備炸燬。”
斯大林發火了,但很快又平靜下來。
貝利亞又報告說,在莫斯科近郊某個火車站已為最高統帥準備好一輛專列,還有大本營的4架飛機也準備就緒,其中一架是斯大林的專機“道格拉斯”。
斯大林一言不發,他的心情無比沉重。
但他深深地感覺到,只要人民和軍隊知道斯大林在莫斯科,這就會給他們無窮的力量和必勝的信心。
他經過反覆考慮,決定留在莫斯科,直到最後一人。
經過短暫的慌亂之後,莫斯科街頭又開始呈現出沉著堅定的氣氛。
“堅決保衛首都”、“絕不放棄莫斯科”、“決不讓希特勒匪幫闖進莫斯科”,已成為蘇聯軍人、蘇聯人的愛國主義口號,成為祖國的絕對命令。
為了鼓舞士氣,穩定軍心,10月底的一天夜裡,斯大林決定到前線視察。
幾輛汽車組成一個車隊,沿著莫斯科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駛出首都市區,再行幾公里後轉入一條鄉村小路。
斯大林想看看已經進入陣地的火箭炮(卡秋莎)排射,但隨行人員和衛隊不同意繼續前進。
斯大林聽取了西方方面軍一位指揮員的報告。
然後佇立在寒風中望著西方地平線上橫飛的炮火發出的紫紅色的閃光,久久才離去。
在歸途中,斯大林的重型裝甲汽車陷入泥濘中。
他的司機束手無策。
貝利亞堅持讓最高統帥坐上另一輛汽車,黎明前回到克里姆林宮。
第二天,蘇聯大小報紙都刊登了最高統帥斯大林視察前線的訊息。
全國軍民大為振奮,前方將士興奮地相告:斯大林和我們在一起!
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24週年。
在國慶前幾天,斯大林對莫洛托夫和貝利亞說:“我們怎麼安排閱兵?
比往常提前一兩個小時嗎?“
莫洛托夫和貝利亞都以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