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即在推翻法西斯專政前兩個月,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也正式同意與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進行合作。
早在1943年8月,羅共就決定採取武裝起義的方針。
1944年春天,羅共著手建立愛國衛隊,從羅軍軍火庫和愛國軍官那裡購買武器彈藥。
羅共領導人知道,沒有軍隊參加,起義是很難獲得成功的,因此他們加強了在軍隊中的工作。
而國內外的形勢也促使許多愛國的官兵願意參加起義。
6月13日深夜,在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秘密住所,召開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
參加者有羅共、愛國軍官和宮廷的代表,他們研究了武裝起義的具體計劃。
會議最後透過了羅共的建議:舉行武裝起義,推翻安東內斯庫專政,使羅馬尼亞轉到反法西斯聯盟一邊。
會上還成立了由羅共指導的軍事委員會,負責起義的軍事技術準備工作。
起義的主力是駐在國內的羅馬尼亞軍隊,有74萬人,佔當時現役軍人的63%。
起義應在全國各地同時進行。
為了使羅馬尼亞境內的力量對比有利於起義者,羅軍總參謀部利用各種藉口,拒絕執行德軍指揮部關於把新的羅馬尼亞部隊派往前線的命令。
起義應在蘇軍於羅馬尼亞前線轉入進攻以後開始。
那時德軍指揮部不得不把兵力投入前線,因而就無力鎮壓起義。
8月初,羅共完成了起義的準備工作,並把黨的領袖格·喬治烏—德治和其他同志從監獄裡營救出來。
羅馬尼亞軍隊和宮廷人士參加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意味著安東內斯庫集團的徹底孤立。
它這時依靠的只是德國侵略軍。
盤踞在羅馬尼亞的德軍是“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由弗里斯納上將指揮,共有25個師,64萬多人;另外在羅國境內還有黨衛軍和其他部隊,約5�7萬人。
佈置在前線的羅馬尼亞兩個集團軍(22個師、5個旅)名義上也歸弗里斯納指揮。
這個德軍集團軍群的人數和武器裝備都比進攻的蘇軍差得多;儘管他們拚死掙扎,但擋不住紅軍的強大攻勢。
8月20日,蘇聯烏克蘭第2方面軍(司令員馬利諾夫斯基上將)和第3方面軍(司令員托爾布欣上將)以及黑海艦隊和多瑙河分艦隊,總共125萬大軍,發動了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
百萬大軍以1�6萬門大炮和1870輛坦克為開路先鋒,在2200架飛機的掩護下,以排山倒海之勢,迅速突破德軍防線,於8月22日截斷了德軍西退的主要道路,23日包圍了德軍基什尼奧夫集團。
前線告急,安東內斯庫還在做夢。
8月23日清晨,他召開政府緊急會議,建議宣佈總動員,組織防禦,把整個羅馬尼亞變成一個大戰場。
為了使政府的決定更具有權威性,安東內斯庫希望國王發表一個告人民書,號召人民全力參戰。
為此,他於8月23日下午到王宮去拜見國王。
本來,在蘇軍於8月20日發動大規模進攻時,羅共決定8月24至26日舉行起義。
但事態的發展迫使羅共把起義日期提前到8月23日。
這天下午,當安東內斯庫來到王宮時,國王按照共產黨的計劃,逮捕了安東內斯庫和幾名政府成員,交給以波德納拉希為首的愛國衛隊看管著。
逮捕安東內斯庫集團成員,便成為武裝起義的開始。
布加勒斯特衛戍部隊和愛國衛隊按計劃,迅速佔領了政府大廈和郵電通訊、廣播等要害部門,並開始解除德軍的武裝。
安東內斯庫的政權垮臺了。
8月23日晚上,國王發表了廣播宣告,宣佈廢除法西斯專政,停止針對反法西斯聯盟的軍事行動,接受蘇聯政府於1944年4月12日提出的停戰條件,準備進行反對希特勒德國的戰爭,解放自己的國家。
共產黨號召人民拿起武器,消滅德國法西斯侵略者。
成千上萬的人民群眾加入愛國衛隊和羅馬尼亞軍隊。
16。進軍東歐(6)
8月24日清晨,起義的主要力量、駐在國內的羅馬尼亞軍隊開始對德軍採取戰鬥行動。
整個首都瀰漫著強烈的反法西斯氣氛,各階層居民無不摩拳擦掌。
安東內斯庫的個人警衛團也立即投靠到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