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羅斯福將因進攻失敗而不能蟬聯美國下屆總統。
要是運氣好,他會死在某個地方的監獄裡!從另一方面看,英國人很快就會產生厭戰情緒。
而丘吉爾已是一個病魔纏身的老頭兒,影響已江河日下,沒有能力組織新的進攻了。“
希特勒接著又道:“我們目前在西線被拴住的59個師對東線是生死攸關的。
一旦我們在西線獲勝,就能把這些部隊抽調到東線,徹底改變那裡的局勢。
因此,這次戰爭的結果取決於西線每個人的戰鬥。
這裡的戰鬥關係到第三帝國的命運!“希特勒想用挫敗盟軍登陸來扭轉德軍一年來的頹勢,然後集中兵力打敗蘇聯,取得戰爭勝利。
英美兩國領導人和將領們知道,這將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決定性大戰。
盟軍為了迎接這次歷史上空前複雜、空前宏大的兩棲作戰,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秘密成立了由英國陸軍中將摩根領導的“歐洲盟軍遠征軍最高司令參謀部”(英文縮寫譯音為“考薩克”),負責擬定“霸王”作戰計劃。
“考薩克”認為,作戰計劃的首要任務是選定登陸地域,而這些地域必須具備下列條件:1�在以英國為基地的戰鬥機的作戰半徑之內;2�航渡距離應儘量短;3�附近有大港。
這樣登陸地域縮小到從荷蘭到法國瑟堡之間480公里長的海岸線上。
經反覆比較,選出兩個地帶:一是從法國敦刻爾克到索姆河之間的加來地區;二是奧恩河畔的卡昂到科湯坦半島底部的諾曼底地區。
“考薩克”對加來和諾曼底地區進行了分析比較。
發現加來地區最大的優點是距離英國近,最近的距離僅33公里,也是通往德國心臟的捷徑。
其缺點是德軍也知道加來的戰略地位,有重兵把守,且附近無大港。
諾曼底距英國較遠,也無大港,但離良港瑟堡很近,德軍兵力也相對薄弱。
“考薩克”選擇了後者。
但無論是在加來還是在諾曼底登陸,盟軍都必須解決登陸作戰上棘手的老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港口問題。
根據1942年第厄普襲擊戰的經驗,登陸部隊無法奪佔完整的港口。
而在海灘登陸,即使有登陸艦艇也無法解決對龐大軍隊的供應問題。
1942年,英女王維多利亞的曾外孫蒙巴頓海軍上將就這個難題出了一個主意。
他說:“如果沒有可用的港口,我們可以製造配件,再把它們拖去裝配成港。”
這簡直是天方夜譚,聞者鬨堂大笑,大加嘲諷。
但兩年後,英國人真的造出了兩個名為“桑樹”的人造港。
人造港的主要部件是146個巨大的混凝土沉箱。
每個沉箱根據海水深度而大小不一,長度都是61米。
最小的排水量為1772噸,最大的為6044噸。
這些沉箱先在英國造成,之後用拖輪拖到諾曼底的指定地點,注水後沉入海底,構成長達9000米防波堤。
防波堤內有數個碼頭,可以卸下各種物資。
英國用了1�5萬人、4個多月的時間建成了兩個人造碼頭。
“考薩克”第二個難題,是如何防止在登陸初始就遭德國裝甲師的全力反擊而被趕下大海。
還要防止德軍迅速調兵,馳援諾曼底,像鐵桶一樣把盟軍封鎖在狹窄的灘頭陣地,出現加利波里式的僵局,造成整個戰役失利,導致“霸王”計劃破產。
這是比港口問題更困難、更難以解決的問題。
英吉利海峽適於登陸的季節、潮汐、海灘只有那幾個,德國人和英國人一樣清楚。
美國軍隊在源源不斷開入英國,屯兵數百萬,港口擠滿登陸艦艇,機場擠滿飛機。
這些情況顯然無法瞞過德國人。
德國駐法國、比利時、荷蘭的59個師,就是專門針對盟軍登陸的。
一旦需要,德國人還可以把在挪威、丹麥、巴爾幹地區的軍隊調到法國封鎖盟軍登陸場。
如果德國人能及時而正確地判斷出盟軍的主攻方向並迅速調兵,第二個加利波里就不可避免了。
季節、潮汐、登陸地點似乎都在德國的意料之中,像一個死結,緊緊纏著盟軍計劃制定人員和“考薩克”。
為了解開這個結,英國人使出幾百年修煉出的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