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向著網路複製,而不是像第二人生(Second Life)模擬真實那麼表面。以視窗使用者介面設計著稱的艾倫?凱曾說:“個人擁有的圖書是文藝復興時期個人觀念的主要塑造者之一,而廣泛使用的聯網計算機將來會成為全人類的主要塑造者。” 但是我們要真正理解這些,尤其是對那些輕視網際網路SNS化程序的人來說,可能得從“放下一切固有和確信的執念”開始。
我們這一代與其說是資深網民,不如說是網際網路的移民,尤其是對現在幾歲就開始玩奧比島和摩爾莊園這種模擬現實世界的SNS遊戲的小孩子來說,他們更像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是真正的“連線一代”,與我們對網際網路的理解可能迥異。
�知名網際網路專家,資深市場營銷和傳播顧問。新浪、搜狐、網易、Techweb等知名網站的特約評論員,IT評論圈創始人和IT龍門陣創始人兼主持人。劉興亮�在部落格上記錄了一個關於265�創始人蔡文勝的段子:“有一次他向兒子顯擺,指著兒子電腦裡的暴風影音說:‘這個是我投的’,兒子無動於衷;又指著FlashGet(網際快車)說:‘這個也是我投的’,兒子仍然無動於衷;這時候老蔡看到兒子正在用火星文輸入法與同學聊天,就說:‘這個也是我投的’,兒子立馬跳起來,衝他豎起大拇指,連稱:‘老爸你太牛了’,並說他們全班同學都在用火星文輸入法。”或許我們瞧不上火星文,我們會攻擊其汙染了語言的純潔性,認為火星文打上了所謂“腦殘”的90後的鮮明特色,但我們這一代不理解的不喜歡的未必就是不好的,“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王羲之《蘭亭集序》),正如曾經被稱為不可救藥的“垮掉的一代”,而今卻早已經成為美國社會的中堅力量。
《長大的數字一代》的作者泰普斯科特甚至援引科學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