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成功的多種因素與領導對企業的影響力綜合起來考慮,這樣一來,我們就需要和公司的執行長們攜手合作,共同對涉及到改變戰略、領導方向和企業實力等重大問題出謀劃策。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目的對於公司成功的重要性(4)
一路走來,我需要和各種不同的觀點對峙,有來自我本身的質疑,也有他人提出的挑戰,這些觀點都讓人難以看清楚企業目的的價值,其中一個錯誤觀點就是盲目推崇“個性”,認為它是成功的基礎。商業巨頭沃倫·本尼斯(Warren Bennis)曾說:“在危急時刻,個性決定處理問題的風格。”可是,對於那些堅信僅依靠其個性便能化解危機的自負者們,只要危機中遇到的困難傷及他們的自尊,這種風格恐怕就會轉變為惶恐和不知所措了。相比之下,瞭解企業目的的人,更願意遵循古老的求學途徑—失敗了再來,再失敗再來,直至最終成功。
我不得不一再與之較量的另一種觀點是神奇式思考。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有意無意地指望著某個強於他們的人物—類似於擁有神奇力量的家長—能現身危難之中,救他們於水火,這就造成了執行長被員工們當成摩西甚至上帝一樣來崇拜的現象。他無所不知,能力超凡,只要他的領導不經歷失敗,員工們就會一直認為自己的領導無所不能。但是,一旦這位卓絕非凡的執行官遭遇失敗,人們便認定是這個領匯出了差錯,甚至認為他口是心非,表裡不一。人們不明白的是,如果缺乏明確的目的,任何身處領導之位的人都會遭到失敗。
我遇見此類缺乏目的的例子越多,就越發認識到,企業目的於人於我都有極高價值。當今世界我們也許並不知道該如何來提出自己的問題,但是卻需要從企業目的當中尋求問題的答案。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競爭讓我們受益匪淺,但“我們在為何而競爭?”這個問題卻始終困惑著我們。如今,全球的企業領導者們對這個問題日益關注,一些領導者把探尋為何而競爭視為使命,雖然他們沒有明說,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視“做正確的事”為第一要務。特別在過去的幾年裡—透過與我所敬仰的公司主席和執行長們的對話,從日報頭版上有關重大問題的報道中—我能看出,當今企業的思維前沿已經由苦求“我們該怎樣達到目的?”迴歸為“應該達成什麼樣的目的?”和“為什麼應該達到那樣的目的?”
我又想起了修西得底斯,論述“人與計劃”思想—即領導階層與戰略決策之間關係的第一人。他曾說,他的目的在於教導後人,他也因此被人們認為是“史學之父”。沒有哪個作家單單是為了後代而寫作,修西得底斯的作品也是寫給他同一時期的領導者們的。在他的作品中,他首次系統地闡述了目的在領導決策中的重要性。作品中論述的戰略、發表的演說、率領的戰役,都是他領導學研究的生動教程。
這一想法讓我找到了落腳點:我要研究的是領導層的問題,不是歷史中的政治領導層,而是從哲學的視角來研究我最為駕輕就熟的領域—商業領導層。在潘希亞公司工作時,我們幫助執行長們重新認識他們信奉的道德準則,並儘可能地將這些道德信條應用於他們的事業當中。透過這種方式,執行官們找到了自身力量的源泉,而且,他們還找到了激勵員工的辦法,並把注意力放在真正的獎勵上面,即他們所做出的貢獻—既包括財富,也包括對他人所作的貢獻。這種成就是由於他們把遠大的目的同自身內在的能量、創造力、才華和資源相結合的結果。
正如我所說,真實的故事比抽象的理論更有說服力。所以這一次回到圖書館,我開始閱讀美國商業先驅們的故事—這些人懂得把握時機,利用自由的資本主義制度,打造了成功的企業和創立了屬於他們的時代。即使考慮到他們和我們之間的時代差別,但這些人也明顯不是什麼具備領袖魅力的超凡人物,換到今天,他們可能永遠都不會被任命為執行長。但他們都是夢想家,這不僅僅體現在對事業的追求—因為他們都心懷目的。實際上,目的是將這些20世紀的偉人們聯絡在一起的主線。
我相信這些關於目的的故事一定能激勵現今和未來的企業領導者們。所以,我不侷限於只講述過去的成功事例,也將一些如今仍活躍於商界的領導者們的故事囊括進來—比如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沃倫·巴菲特、英國石油公司(BP)的約翰·布朗(Lord John Browne)、蘋果電腦公司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我把這些人包括進來的意圖並不是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