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2部分

突破,因此更有信心加大對戰爭的投入。在一九一六年二月二十四日,威廉二世與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秘密簽署了一份協議,因為這天正是西方國家的復活節,於是這份協議被後世稱為“復活節協議”。

這份協議裡規定,德意志帝國將會提供一筆五年期的戰爭貸款計劃,以及一筆十年期的經濟建設援助計劃。其中戰爭貸款計劃是首開先例的“保率低息”貸款,也就是在保證恆定匯率的情況下,以最少的利息來貸款。

不僅如此,協議還規定戰爭結束之後,義大利可以分得法國領土北部阿雅克肖島,以及在同盟國全體保護之下取代沙俄帝國在北非的所有殖民擴張特權。

之前協約國同樣開出類似的條件,諸如貸款、減債和北非殖民等等,但一直以來都沒有正式以條約的方式簽署。不僅如此,協約國還忽視了義大利對夢寐以求的兩個拓展方向的重視程度。其一正是臨近義大利國土的阿雅克肖島,其二則是隔著地中海的北非。

縱然沙俄默許義大利在北非分一杯羹,但終歸沒有威廉二世來的霸氣,除了簽訂正式的外交協議之外,還在協議中用“全體同盟國陣營保護之下”的字眼,這就讓義大利感到非常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第1091章,和談前提

在拿到這份協議之後,義大利上上下下最終下定決心,準備成立兩大軍團。一路從法國西南方向入手,直接發兵偷襲法國南部重鎮里昂,破壞法國軍隊在南部的後勤基地。另外一路則經過奧匈帝國,協助奧匈帝國進攻塞爾維亞。

當然,按照版圖利益的情況來分析,義大利自然不會長途跋涉的跑去幫助奧匈帝國對付塞爾維亞。只是在“復活節協議”結束之後,奧匈帝國又派來專使與義大利簽署了另外一份合約,那就是戰後重新界定意奧邊界,只要義大利協助奧匈帝國征服塞爾維亞,之前的意奧邊境矛盾皆可讓步。

經過三個月時間緊鑼密鼓的準備和策劃,義大利在七月二十日不宣而戰的向法國南部發起進攻。而這次進攻給協約國帶來的打擊自然是不言而喻,英法聯軍把注意力都放在巴黎和亞洲戰場上面,因此這段時間幾乎把義大利忘記的一乾二淨。

義大利在歐洲大戰開始之前釋出的言論:三國同盟只合適於戰略防守。這句話已經表明了義大利的立場,也給協約國埋下了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可沒想到這個歐洲最弱小的國家居然敢在背後捅刀子,一時間讓英法聯軍亂了陣腳。

里昂會戰在四天之後爆發,法國大部分軍隊被德國軍隊困在凡爾賽,英法聯軍主力部隊又在巴黎西南部,能夠應付義大利軍隊的只剩下里昂地方駐軍。可是兵力懸殊實在太大,哪怕法國士兵能一對二都不足以擋住義大利軍隊的進攻。

這場會戰僅僅進行了十多天,嚴格的來說義大利軍確實實力太差,幾乎是里昂守軍六倍之多的兵力,還有德國贈送的一批新式大炮,更重要的還是以“偷襲”的手段切入作戰。結果硬是讓里昂三個步兵團和兩個後勤團拖了小半個月時間。

不過,由於無法及時調動援軍,里昂最終還是落入義大利軍隊手中。

里昂失陷的訊息一經傳出,仿若是一枚重磅炸彈似的,在歐洲乃至全世界引起極大的風波。這匹隱藏許久的黑馬,哪怕不是一匹好馬,但終於在關鍵的時刻做出關鍵的事情,一舉讓這場世界大戰倒向了同盟國一邊。

英國政府最先震動,隨即白廳和外交部受到一系列達官顯貴的指責,很多人都認為白廳錯在戰略預測,外交部則錯在效率不夠全面。

正如一些不入流的軍事家所言,亞洲的戰略一開始就是失策,在中國南北戰爭的時候縱容吳紹霆政權,又在慶元會議事件時沒能及時壓制中國,導致中國瞬間崛起,直至威脅大英帝國海外利益的根本。

而這次義大利突然殺出,幾乎可以認為是外交部的恥辱。原本義大利已經打算倒戈站在協約國這邊,卻沒想到因為外交部的忽視,以及事後未能及時做出安撫,竟然導致義大利做出如此突然的舉動。

八月一日,在各界指責的壓力之下,英國外交部大臣愛德華格雷被迫辭職。

同樣是在當天下午,英國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也引咎辭職。阿斯奎斯的任期原本就只剩下了四個月而已,若不是因為壓力太大,他是絕不會在這個時候選擇辭職,畢竟只要能咬牙堅持下去,自己的任期就是圓滿的,名聲也不會因此而敗壞。

在很多年後,由後人撰寫的阿斯奎斯傳裡卻另有記載,阿斯奎斯的引咎辭職並不是為某些政客和重要軍事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