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封賞的待遇,而返回祖國之後則不再恢復普通人的身份。
但是德國顧問專家們卻不會這麼膚淺的判斷事情,然而他們也不會一時急於求成,直接不顧任何反應挑明推行全新的政策。
趁著最近發生的一系列大事,德國人開始在中國推銷一種公平對等原則,也就是說越南、朝鮮、琉球都給與許多中國人貴族待遇,中國也應該做出相應的回應,而不是一味自居上國,安然接受這一切。
查德一看,這番言論就像是德國在譴責中國似的,但實際上這僅僅是一個鋪墊。
就在德國人利用報紙、輿論以及外交政策在中國國內製造這種“公平”氣氛時,中國外交部就此事突然召見了德國駐華大使辛慈,縱然德國現在是同盟國“老大哥”,但亞洲共同體計劃與歐洲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在這個時候橫插一腳究竟是什麼意思?
再者,就算橫插一腳也插得光明正大一些才是,德國人暗地裡到處鼓吹的什麼“公平”原則,這到底在暗示什麼?
辛慈公使與中國外交部官員會面之後,卻說這些是德國時政人士自願的行為,與德國政府立場毫無瓜葛。
南京總統府頓時為此納悶不已,不過好在沒過多久,一份由外國專家部德國籍顧問發來的建議書被送到了昆明元首行營。
吳紹霆起初並沒有關注國內的輿論動向,在這段時間裡他一直在親自處理增兵暹羅的軍務,甚至還動身去了一趟四川視察大陸橋第三兵團的籌備情況。直到這份建議書經過再三週折送到他面前時,這才對這些德國專家顧問們行為感到奇怪,也不由自主聯想到第三次德國援助計劃時附加的一系列條款。
之前德國專家顧問們曾經掀起過一場輿論聲勢,將吳紹霆的個人崇拜主義推波助瀾了一番。當時吳紹霆雖然仔細思考過這件事,但不管怎麼看都覺得這“不是一件壞事”,因此沒有過多的干涉。
可是這次情況有所不同,德國人的動作太明顯、太刻意,必然還隱藏著下文。
當吳紹霆看過這份署名為費恩·馮·赫奇特的《中國榮譽勳位改革建議書》之後,他的臉色立刻驟然生變,自己可不是愚蠢的人,雖然這僅僅只是一份無關痛癢的榮譽勳位問題,可背後卻隱藏著一股極其巨大的政治影響。
因為在這份《建議書》裡,費恩認為中國既然發起共同體計劃,就應該將公平原則進行到底,以表明在這個共同體之內所有成員國是真真正正共同進退。因此,在其他三國都是君主制國體的情況下,中華民國即便要保證共和制,也應該在相關的榮譽體系上進行調整。
按照費恩的提議,中華民國現有的勳位制度應該仿效君主制國家,徹底更改為爵位制度。他還在文中舉出多種例證,比如袁世凱頒佈勳位制度,其根據就是參照君主制國家的爵位制度,再比如爵位制度在中國周朝時期就存在,既然中國人尊重傳統文化,那就更應該推行這種榮譽體系。
不僅如此,費恩在文章最後還加以強調,無論亞洲還是歐洲,爵位制度有著長久以來的實踐考證,還可以應付目前亞洲共同體之間榮譽差異化的問題。對於政治家們來說,這只是一次形式上修改名份而已,並不會引起任何的異議。畢竟“形式”就是“形式”,但文化底蘊卻得到了一定層次的提高。
吳紹霆心裡很清楚,既然將勳位制度更改為爵位制度僅僅只是“形式”,那完全用不著德國人來操心這個問題。既然德國人之前造勢鋪墊,現在又上書正式提出建議,可見德國人根本沒有把這件事當作是一場形式。
換言之,德國人如此行為的動機,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們要在中國推行帝制!
吳紹霆立刻聯想到當初簽訂“霍爾維格援助計劃”時的那些附加條款,霍爾維格要求由德國社會專家來協助中國完成社會意識形態的改造,而這改造的真正目的就是讓自己當皇帝,世世代代成為中國的統治者。
袁世凱沒能來得及稱帝,難道這件事要落在我的頭上了嗎?
吳紹霆放下這份《建議書》,心裡暗暗的唸叨著。
第1108章,內幕
誠實的說,他很早就開始考慮過在中國推行獨裁政治,但是卻從來沒有想過獨裁之後復辟帝制。獨裁政治是中國當下環境的需要,必須有統一的政治思路和強力的中央政府,才能讓中國快速的從困境中走出來。但復辟帝制,只能說是十足的權欲,一代人掌權還不夠,非要子孫後代都掌權。
他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什麼樣的人,國家交到兒子手裡會變成什麼樣?關鍵是他覺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