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拿著特製的繩索,足足有一握之粗。這繩索比一般的纖繩還要堅固,正是為了銜接鴨綠江兩岸,為搭建浮橋而提供牽引之用。夜行裝士兵把纖繩在北岸這邊固定好,然後一個個縱身跳井江水裡,一手抱著繩索,另外一手抱著充氣的皮囊,無聲無息的向南岸遊了過去。
三十七師選擇的進攻地點並不是迎著日軍主要陣地,相反是幾經考察的適合發動突然襲擊的偏遠地區,整個渡江作戰也不僅僅是衝鋒隊這邊一處,在丹東西南方向和鴨綠江入海口附近,三十七師同樣部署了兩支渡江部隊,只不過後兩處將會透過船隻直接強渡,此處則是利用突擊搭建浮橋的方式進攻。
突擊兵順利的游到了對面,一共拉起了六條繩索,在南岸的石頭、大樹根等地方找到固定位置,而實在沒有合適的固定處,則用攜帶來的工具在合適的地面上打一個鐵環樁子,將繩索系在鐵環上面。
北岸這邊的哨兵試了試繩索,確定已經全部打牢固之後,馬上把訊息通知了胡宗南。
胡宗南當即下令,全員投入強渡作戰。各連連長把命令傳達到排長,一個個排長又將命令傳達到基層,原本埋伏在北岸山林裡一動不動計程車兵彷佛甦醒了過來,放眼看去只見一團團黑影快速的開始移動。衝鋒隊隊員們四人一組,扛著小舟、小船衝下山坡,向著距離最近的繩索位置而去。跑在最前面計程車兵並沒有扛著舟船,而是由四個人合力舉著一塊特製金屬板,這正是廣東兵工廠生產的防彈盾牆。
防彈盾牆屬於陸軍裝甲系統,橫切面長度是三面,高度是一點八米,同時邊緣呈顯凹陷型,可以有效的防禦側面襲擊和越射彈。整個盾牆主體厚度是二十五厘米,邊緣厚度是十二厘米,在測試時能夠抵禦七點八九毫米步槍彈,以及五十米外抵禦馬克沁重機槍。當然,雖然這些都是實戰測試的資料,但是在應付馬克沁重機槍時還要考慮手持盾牌士兵的承受力。
當第一艘小船下水之後,手持防彈盾牆計程車兵馬上提著盾牆上船,將盾牆置於小船面向南岸的船舷邊。為了保證船身平衡,除了要扶著盾牆的兩士兵之外,其餘六名士兵都儘量靠向另外一邊。這六名士兵當中靠近繩索的人,馬上抓住繩索往後來,推動著小船慢慢的向前移動。隨後跟上來的第二艘小船緊貼著前一艘,船上計程車兵同樣用手抓著繩索移動。
就這樣,一艘接著一艘,四條繩索很快就遷出了四條連線在一起的船隊。
至於防彈盾牆並非每一艘小船都有配置,畢竟這種龐然大物過於沉重,而且製造的數量十分有限,除了放置在每一條繩索下面的領頭船之外,剩下的是每個二十艘或者三十艘才會有第二面防彈盾牌。
整個行動一開始很順利,四支銜接在一起的船隊很快就到達了鴨綠江中央。可是就在這時,鴨綠江南岸的日本哨兵終於發現江面上一團團黑乎乎的物體在移動,立刻意識到情況不對,立即吹響了警笛。
尖銳的笛聲劃破了寧靜的黎明,以鴨綠江為界限,無論是北岸還是南岸一下子全部沸騰了起來。不過日本守軍還沒有來得及打響第一槍,不遠處的天空中傳來了陣陣引擎的轟鳴聲,一大片黑影如同成群結隊的蝗蟲一般,沿著天際壓頂而來。
日軍士兵全部驚慌起來,如果說六月五日開戰對於許多中國士兵來說非常突然,那麼對於日本士兵來說更是大出意料之外。雖然說從六月四日開始,各師團司令部收到了加強戒備的命令,可誰都沒料到,整個外交事態才剛剛經過一天的衝突,連三十個鐘點都還沒過中國就迫不及待開戰了,換做是誰都想不到會來得如此突然!
短短一分鐘時間不到,鴨綠江南岸拉響了空襲警報,所有防空單位全員出動,雖然目前防空機關槍裝備的數量非常有限,可比起青島戰爭那會兒只能用步槍對著天空亂射要好得多。幾架防空機關炮在指定位置架好,日軍士兵恨不得自己多長几對眼睛,死死盯著灰濛濛的天空,此時此刻的視線非常不好。
日軍陣地原本打算發射照明彈,方便岸防部隊阻擊鴨綠江上的渡江部隊,可是現在出現了中國空軍,一旦發射照明彈反而給這些空軍提供了良好的視野。再三思索之後,岸防指揮所咬著牙關下令取消發射照明彈,要求各據點對著鴨綠江上可疑目標進行擴散式射擊。
很快,槍火聲爆發了出來。日軍陣地的步兵據點、機關槍據點以及炮兵陣地開始向鴨綠江上傾吐火點。與此同時,北岸的三十四師陣地和三十七師陣地同樣展開火力壓制,四個炮兵陣地集中了兩個師師部的炮兵部隊,以及集團軍司令部直轄重炮旅的一個炮兵營,總共六十七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