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99部分

然如此,我等一定儘快完成任務。”

吳紹霆接著說道:“你們擔心這件事會讓不知情的人誤會,說實話,這一點確實不得不小心。但是話又說回來,你們是幹什麼?你們是幹情報工作的人,隱蔽行事是家常便飯,要不然我又何必來找你們做事!”

陳振連忙說道:“元首教訓的是,我等一定不負所托,竭盡所能辦好此事。”

從這天開始,中央情報區域性署在全國各地的情報站開始忙碌起來,他們不僅要追查元首交代下來的任務,同時還要監測民間輿論的動向,針對每一次攻擊中央政府或者元首的言論進行時刻跟蹤分析,瞭解這些言論對民間的影響力,從而規劃安全等級。

當然,重點工作依然是在追查之前的造謠者,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說出去的話就如同潑出去的水,水如大川,要想找到是誰潑出來的,那簡直比大海撈針還要困難。不過情報人員自然有一套辦事方法,他們先從那些信從這些言論的人下手,對這些人進行密切的監視,全面調查他們的背景。既然這些人相信謠言,那自然有不安分的原因,要麼他們就是主謀,要麼主謀就在他們身邊。

經過幾天時間的忙碌,中情局總算找到了一些頭緒,在他們入手調查的幾十個物件當中,有八個人是中華革命黨的黨員,另外五、六個人則分別與這八個人是認識的,當然至於認識的關係程度還有待追查。

雖然這算得上一條線索,但仍然很難有精準的證據,畢竟中華革命黨一直以來都是反對黨身份,只不過勢單力薄所以沒什麼做為和影響。另外這八個黨員以前都是同盟會在地方的骨幹成員,屬於那種激進的政治活動者,之前還一直反對榮譽改制,現在反對“舉孝廉”和“時評”教育手段也很正常,這暫時不能說明他們是有陰謀的行為,或許僅僅只是跟風。

一九一七年七月份,世界格局隱隱約約出現了一種僵持。

自從中華民國先後與英國、俄國議和之後,可以說是徹底脫離了世界大戰的戰場,僅僅是保留著一個同盟國的名份而已。只是,這看似與大局並無直接聯絡的事情,卻間接的給歐洲戰場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英國從南亞戰場上抽調了全部的戰略資源,轉而投向法國正面戰場上面。這一舉雖然有幾分強弩之末的虛張聲勢,但不可不否認,時至七個月之久德國主力部隊仍然被困在巴黎,未能再向西邊挺進半步。至於做為“奇兵”的義大利,除了發動突襲搶佔了里昂之外,也沒有任何其他的做為,甚至即便有多餘的兵力繼續組織進攻,也裝出一副無能為力的樣子,只是一味的鞏固佔領區,並在佔領區內大肆掠奪,就好像他們的戰場就侷限於此似的。

至於塞爾維亞戰場上,同盟國的三支大軍瘋狂的進攻之下,終於顯出了防守鬆動的狀況,但嚴格的來說同盟國軍的進展依然不算有效率,哪怕塞爾維亞一直處於被動防守狀態,也能繼續堅持七、八個月之久。

因此,同盟國在聲勢上獲得的絕對優勢,但卻沒有辦法全部轉化為戰場上的優勢。總體而言整個歐洲戰場還是處於一種僵持狀態。軍事時評家們都看得出來,事實上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中國與英、俄議和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那就是長久以來的大規模作戰,使得同盟國和協約國雙方都陷入了資源睏乏狀態。

正因為如此,同盟國和協約國雙方都無法組織像之前那樣有效率的作戰,哪怕協約國處於弱勢,但憑藉戰略防守的姿態還是能跟同盟國拼上一拼。相反,同盟國卻因為戰鬥力銳減,而沒有能力去跟對方硬拼。

當然,如果中國能夠在亞洲將英國、俄國牽制的更久一些,同盟國還是有很大的機會發動一次破釜沉舟似的總攻,趁勢徹底擊潰協約國的主力防線,那麼剩下的作戰就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不必再擔心有僵持的局面。

直到這個時候,西方國家才真正意識到中華民國這個東方“落後”國家的舉足輕重,沒想到最終能夠影響整個世界大戰局面的人竟然是這個不起眼的國家。

可惜事情已經成為定局,中國簽訂了兩份停戰和約,徹底置身於戰爭之外,以中國目前的態勢顯而易見是不可能再重新發起戰爭了。

然而,這種僵持實際上對協約國來說仍然是不利。目前協約國整體採取的是戰略防守,這種戰略部署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吸引同盟國的進攻,繼而達到快速消耗敵軍的目的。可是正因為同盟國陣營的內部情況同樣不明朗,因此無論是德軍還是奧軍、意軍,基本上都大幅縮減了主動進攻的力度。

也就是說,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