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共774人。這些士人大多成湘軍悍將。

湘鄉曾氏家族祖籍卻是衡陽。衡陽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家鄉,船山之學對曾國藩精神上產生了重大影響。清順治年間,曾孟學一家于衡陽遷居湘鄉,卜居大界裡。曾孟學是大界曾族的始祖,其人〃性情耿直,才略過人〃,在當地享有很高威望。曾族始入湘鄉,家境並不富裕。世代後裔以勤儉立身,耕讀傳家。至第四代曾元吉時,積累了數千金的家業,蓋有幾處宅院,還在衡陽置田40畝,族人繁衍至25房,這是大界曾族的始旺。到嘉慶十三年,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又遷家到白楊坪。

大界曾族累世務農,是典型的耕讀世家。堂屋神龕兩側對聯雲:〃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誠必敬;教子孫兩條正路,宜耕宜讀。〃這就是曾族祖傳治家之道。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善於經營,創立八條家規,曾國藩歸為八個字:書(讀書)、蔬(種菜)、魚(養魚)、豬(養豬)、早(早起)、掃(打掃)、考(祭祀)、寶(敦族睦鄰),後人戲稱為〃八寶飯〃。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又把祖傳家規撰為一首對聯:〃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耕半讀,但願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鉅付兒曹。〃並令曾國藩書寫,教子傳承先祖家風,不忘先祖寄託。曾族家規家風對曾國藩一生影響深遠,他說:〃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訓,惟星岡公(即祖父曾玉屏)之教尤應慎守牢記。〃在這裡,曾國藩惟提祖父,沒提父親,似對〃世事不聞不問〃持不同見解。

◇歡◇迎◇訪◇問◇虹◇橋◇書◇吧◇BOOK。

第19節:再破天荒(4)

曾族的耕讀家規是造就曾國藩成材之始道。在古時,農民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耕是生計之本,離開了耕,就無以生存,但僅有耕,也難以致富。民間有句俗語:〃窮餵豬,富讀書。〃儒家有條規矩:〃學而優則仕。〃讀是致富的途徑,為入仕的階梯。凡人要致富,要入仕,惟有華山一條路:讀書。因此,大界曾族自曾元吉稍富以後,治族以耕為本,以耕助讀,詩書裕後,代代都有讀書人。然而,由學到優再到仕,需要經歷由秀才到舉人再到進士的漫長曆程。大界曾族幾代人的接力賽,直到第九代後裔……曾國藩才躋身仕門,當上了京官。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又名星岡,清太學生,由於早歲輟學,學業未成,〃壯而引為深恥〃。因此,把讀書列為八條家規的第一條,很重視送子孫讀書,〃令子孫出就名師〃。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深知其父的苦心,勤奮讀書,但因天賦不足,16次應童子試都沒有考中,直至43歲才考取秀才,儘管如此,也給族人和後代以極大鼓舞。曾麟書幾十年的寒窗苦讀,獲得了入仕的最低文憑,卻走完了他一生道路大半有餘,而以後的仕途更漫長,更艱辛。他深知自己不是仕官料子,只能〃將艱鉅付兒曹〃。於是,在家辦起了私塾,專心督導曾國藩兄弟讀書。曾國藩作為兩代先輩的長子長孫,自然得到了更多的關愛。

曾國藩後來回憶自己的少年時期說,那時基本上就是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鄉間世事都不必去管。雖然他的祖父、祖母等輩都一直從事著一些農村輔助性勞動,但他自己沒有參加過什麼生產勞動。然而,這並不妨礙曾國藩對農村生產勞動的重視,即便做了兩江總督,家門鼎盛之際,他仍時時囑咐兒女們要謹守耕讀家風,在種田上下功夫,〃再輔之以書、蔬等〃八寶。

曾國藩天分並不十分高,但他勤奮好學。先是跟隨父親讀了十餘年,《曾文正公年譜》載〃公稟學於庭訓者凡八年〃,而綜合其前後記載推算應該有12年。到20歲時開始外出求學。先是到衡陽的唐氏家塾和湘鄉的漣濱書院學習,繼而在中秀才後進入湖南的最高學府長沙嶽麓書院讀書。在他14歲那年,曾國藩父親的好友歐陽凝祉到他的家塾中訪問,看到曾國藩所作的詩文,十分讚賞。其父也有意賣弄一下兒子的才學,便要歐陽命題考一考曾國藩。歐陽以〃共登青雲梯〃為題命作一律,其實曾國藩自言〃最短於七律,其餘諸體皆工〃,不想曾國藩即席賦成,讓歐陽更加喜愛,覺得此子前程不可限量,便要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曾國藩為妻。二人一拍即合,此女當時9歲,便是曾國藩的妻子歐陽夫人。

在家風家學的影響下,曾國藩一生讀書不輟。從讀書之中,曾國藩讀出了一般讀書人所讀不到的東西。一般讀書人讀死書、死讀書,最後讀書死;而曾國藩讀常人所讀的書卻能讀出一種精神來,即便是程朱理學那些教條式的語錄,曾國藩讀後也能把它運用到行軍作戰、為人處事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