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朝廷對待他們頗為恩厚,但是都是好惹是非,飛揚跋扈之輩。要不是自己從中斡旋調解,恐怕清兵沒到。自己人都打的不亦樂乎了。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朝廷本來還指望他們能擋住清兵的南下,沒想到最後能指望上的只有黃得功一人而已。
再反觀蕭毅沒用朝廷一兵一卒,一兩銀子,卻連克韃子,還光復了滁州這麼一座大城。進了城,人家在滁州搞的是風風火火,老百姓都是踴躍捐資。踴躍參軍,整個江南軍民計程車氣在他的激勵下也是煥然一新。原本糜爛的局勢也是因為他的橫空出現而被遏制,開始向著好的方面發展。如果一切都這麼繼續下去,大明的中興是完全有可能的。
蕭毅立了這麼大的功,自己擔心朝廷在馬士英的之流的操縱下不知道將這麼一個將才給收攏了,所以寫了奏章。想給蕭毅討個封賞。沒想到馬士英這會還挺聰明,又搶在了自己的前頭向蕭毅示好。但是對於自己來說,這都不重要,重要是蕭毅能朝廷所用就好。知道朝廷給蕭毅的封賞之後,自己當時心中還為他有些不平,馬士英這人想向人家示好,卻又有所顧忌。六省總督看起來倒是位高權重,但是卻都是被韃子佔了的地方。蕭毅唯一得到的實際好處就是那十萬兩的賞銀。
不平歸不平。蕭毅也沒說什麼。還欣然接受。雖然封了侯,但是卻沒忘記正事。又是招兵,又是納賢的,看起來也是頗有作為的年輕人。可沒有想到卻在這個節骨眼上出了這事,難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