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鼻塞,鼻塞又會導致耳膜內外壓力無法平衡,造成耳膜腫脹及疼痛,因此,有些中耳炎的治療也可能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再比如“急性鼻竇炎”。美國感染病學會最新《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治療指南》指出:多數鼻竇感染由病毒引起,這種情況不應使用抗生素。出現下面的情況,才可能判斷感染是細菌性的,需要用抗生素治療:1。症狀持續≥10天且無改善;2。症狀嚴重(發熱≥39℃、流鼻涕及面部疼痛持續至少3~4天);3。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持續5~6天有改善後,又出現新的發熱、頭痛或流鼻涕等症狀。針對細菌性鼻竇炎,《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治療指南》推薦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治療,而不是現行的標準治療藥物阿莫西林,其原因在於加用克拉維酸鉀有助於對抗抗生素耐藥。另外,由於阿奇黴素、克拉黴素、複方新諾明等過去常用的抗生素出現了很高的耐藥性,《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治療指南》中也不再推薦。
科學使用抗生素原則2:能口服不注射
用抗生素治療輕度感染時,常常首選口服的抗生素。而治療中、重度感染的時候,可能最初醫生給你開的是輸液用的抗生素藥方,因為這個時候病情緊急或者嚴重,但一旦病情穩定了,就可以換成口服的抗生素,這在臨床上叫作序貫療法。我們都知道吃口服藥要比輸液更安全,所以,當醫生給你開藥時,你要學會多問醫生一句:“我一定要輸液嗎?能不能換成口服的?”如果可以的話,就儘量選擇使用口服藥物。
“惜抗生素如金”是201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抗生素科普的主題。在這個主題中,強調應把抗生素看作和我們所擁有的金銀珠寶一樣珍貴,如果毫不珍惜地濫用,我們未來將無藥可用!普通的感冒發燒、流鼻涕、咳嗽、嗓子疼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對病毒沒有治療作用,因此不要輕易使用抗生素去治療感冒!但當感冒後出現呼吸短促或者呼吸費力,或者症狀好轉後再次出現嚴重症狀(如噁心、嘔吐、高燒、寒戰和胸痛)時,就有可能出現了細菌感染的併發症,要及時去醫院找醫生來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了。一旦醫生明確你的感染是細菌性的,要足劑量足療程地使用抗生素。記住,一定要“足劑量足療程”使用!
科學使用抗生素原則3:足劑量足療程
不需要用抗生素時堅決不濫用,但真正需要抗生素時,一定要足劑量足療程地規範使用,這個道理歐美髮達國家的老百姓多數都懂。我在美國藥房工作期間,每次給病人發抗生素的時候,除了在口頭上和病人強調這一點外,還會隨藥發給病人一份文字版的用藥指導,那上面除了介紹這個藥是做什麼用的、有什麼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外,還特別強調:即使吃抗生素後症狀有所好轉,也不要提前停藥,更不能隨意減量,一定要把醫生開的抗生素全部吃完。這個道理咱中國老百姓知道的就不多了,甚至不少醫生在這個問題上也稀裡糊塗。我接觸的多數病人對抗生素的正確使用沒有明確概念,有病就隨便吃兩顆“消消炎”,稍好一點就停藥。他們不知道這樣的行為與濫用抗生素沒有分別,同樣是在培養超級細菌!為什麼這麼說呢?
專業一點講,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的過程在醫學上叫作“壓力抵抗”,即在環境壓力下(如使用抗生素的環境下)含有耐藥性基因的細菌可以生存。如果使用抗生素的劑量不夠完全抑制它的生長的話,它就會在這種壓力下變得更強大,如果只是短期抑制了但還沒能把這些細菌全部剿殺就過早停用抗生素,相當於給它們留下機會復活,從而導致原來的抗生素對它不再有作用。因此一旦你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疾病,就要遵照醫囑,按療程足劑量地將藥用完,將細菌的“部隊”全部殲滅,不留殘餘,這樣它們就沒有能力反彈,也就沒有機會進化成更加強大的超級細菌了。
對濫用輸液治感冒說“不”
從鄉村到城市,到處吊瓶“林立”
有一年春節,我去雲南的一個小山村旅遊,住在一個鄉村醫生開的客棧裡。據說這位村醫是中醫世家出身,家裡常備著一些從山上採來的草藥。傍晚時分,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聚集在客棧的小院裡聊天,身兼客棧老闆的村醫便拿出自採的草藥為我們調配茶飲,時不時還為住店的客人免費號脈。起初我以為他就是個純粹的中醫,但當一個村民走進院子找他輸液時,我對他的認識完全被顛覆了。他把村民帶到中堂的沙發上坐下,簡單地詢問了村民幾句後,便用剛剛為我們泡過茶的手熟練地為村民調配藥品,扎針掛吊瓶。紮上針後,村醫就坐在中堂裡陪著村民東拉西扯地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