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化國家。馬克思在其名著《資本論》(1867年)中寫道:“工業化發達國家結果卻向那些不發達國家展示了其未來的景象。”

馬克思也曾預期,隨著各殖民地走向工業化和繁榮昌盛,原先西方的製造業中心將會因此衰落,並造成工人失業。這反過來最終會迫使受苦的西方工人階級起來反抗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革命將首先在西方爆發。實際上,在一封致他的摯友恩格斯(1858年10月8日)的信中,馬克思就曾擔心一旦歐洲實現社會主義,由於強盛的殖民地仍然維持著資本主義,因而會攻擊並“扼殺”新生的西方社會主義社會。

今天,一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看到實際發生的情況與馬克思所擔心的完全相反。革命的爆發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原先西方的殖民地,即現在的第三世界。這樣,歷史把馬克思的結論整個顛倒了過來。世界歷史的這種發展原因是什麼呢?

一個原因就是,西方的工人階級贏得了投票選舉權和組織工會權,他們運用這些權力來增加其工資,並組建福利國家,從而在遇到事故、生病或失業時可以得到救助。因此,西方的工人階級相對來說比較滿足,他們變成了改良者,而不再是革命者。第二個原因是,各殖民地或第三世界並沒有實現工業化。西方的製造商並不希望出現來自海外的競爭,因而他們積極阻撓殖民地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結果,殖民地依然一直是西方工廠原材料的生產者和製成品的進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