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但工黨令人吃驚地贏得了142席,而自由黨仍意見分歧、軟弱無力。1923年5月,博納?勞因健康不佳而辭職,斯坦利?鮑德溫繼任首相。新首相提出了更高的保護關稅,作為解決失業問題的辦法,他要求1923年報月舉行選舉,對這種徹底背離英國自由貿易傳統的辦法作出裁決。在選舉中,保守黨失去了他們的多數票,但保有未超過半數的最多票數,其次是工黨和新統一的自由黨,分別獲得192席和158席。
鮑德溫拒絕組織新政府,因此,拉姆夫?麥克唐納在自由黨的支援下,成為第一個工黨內閣的首腦。他當政僅10個月(1924年1月至11月),除採納一種更具和解性的對德政策和承認蘇聯外,幾乎沒有什麼成就。承認蘇聯的做法給保守黨提供了推翻政府所短要的論點。他們提出了“紅色”恐怖的問題,並用它在隨後的選舉中擊敗了工黨,在這次選舉中,他們贏得了佔多數的200個席位。鮑德溫這時組織了一個持續了5年的政府。它的政策反映了其領導人的謹慎、平庸。失業仍在繼續,最終導致了1926年的總罷工。儘管罷工有250萬工人的支援,但還是失敗了,政府成功地透過了《勞資爭議法》,宣佈所有的“同情”罷工均為非法的.
依照法規,議會的任期滿了;1929年5月舉行了大選。鮑德溫特有的口號是“安全第一”,但這一口號在不斷增長的失業率面前並不受人歡迎。工黨獲得了289席,保守黨獲259席,自由黨獲58席。麥克唐納在自由黨人的支援下再次組閣。他不能料到,這個國家會在半年內遭到大蕭條的打擊;這次大蕭條使英國經濟更加癱瘓,最後掃除了麥克唐納的新政府。
法國 法國在戰後數年中也為經濟困難所困擾,不過,它的境況在某些方面比大多數鄰邦要好些。法國有一個十分平衡的經濟,因此,它不象以農業或工業為主的國家那樣易受傷害。戰爭的和平解決使法國收回了擁有煤礦的薩爾盆地和擁有紡織工業及豐富的鉀鹼、鐵礦資源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從而加強了法國的經濟。反過來說,法國早幾年日因損失140萬年富力強的男子和財產遭到空前破壞而被削弱。西線的戰爭主要在法國國土上進行,這給村莊、城鎮、工廠、礦山和鐵路帶來了價值230億美元的損失。而且,法國先前是透過貸款而不是透過稅收來為戰爭籌措資金,這在戰後就意味著需要進一步的貸款來重建家園。政府採取了多印鈔票的手段,結果導致了法郎貶值,而這又產生了政治上的影響。
與英國只有兩、三個政黨的情況大不相同,法國擁有好幾個政黨,因此,一屆內閣的生命力取決於它有無能力為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援而將這些政黨組成一個足夠大的聯盟或集團。這一點說明了法國內閣與英國內閣比較起來更換得較快的原因。從左派到右派的主要政黨是共產黨和社會黨、激進社會黨以及諸如共和民主聯盟和民主聯盟之類的右派各黨。共產黨和社會黨主要代表城鄉工人;激進社會黨是中間派,為中下層階級所支援;右派各黨通常為扭有力的天主教徒,代表財團和鉅額融資。
如同英國發生的情況一樣,法國1919年的選舉選出了一個由保守派和民族主義者佔優勢的議會。在以後5年中,法國由主要建立在右派諸黨的基礎上的“民族集團’內閣統治。這一時期裡舉足輕重的人物是雷蒙?普恩加來,他決心要德國人賠償重建家園所需的費用。他的政策最終導致了1923年法國對魯爾的侵佔,這是一次代價昂貴、幾乎一無所獲的行動。到1924年初時,一法郎的價值已從戰前的19.3美分降到3美分多一點。法國公眾因這種經濟上的不穩定和對魯爾的冒險行動而與政府疏遠,魯爾行動使人們擔心會重新爆發戰爭。因此,在1924年5月的大選中,“左翼聯盟”即“左派集團”獲得多數席位。激進社會黨領導人愛德華。赫里歐在社會黨人的支援下當選為總理。在外交事務方面,他結束了對魯爾的侵佔,同意和平解決賠償問題,承認蘇聯。但財政難題仍未得到解決;在這難題上,放任主義的激進社會黨人和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黨人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社會黨人要求資本課稅,赫里歐卻反對,結果他的內閣於1925年4月垮臺。法郎立即貶值,第二年,一法郎僅值2美分——其價值相當於戰前的十分之一。
法國這時再次轉向右派。1926年7月,普恩加來組織了一個除社會黨和共產黨外有其他所有政黨參加的“全國聯合會”內閣。為表明形勢的嚴重性,新內閣包括6位前總理,其中還有赫里歐。普恩加來採取了保守但卻嚴厲的措施,以緊縮開支,增加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