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45。0
35。0
96。0
共產黨歐洲和蘇聯
11。0
30。0
23。0
90
拉丁美洲
6。5
8。0
6。5
67
非洲
8。5
3。5
6。0
19。O
近東
3。5
7。5
2。5
36。0
遠東(不包括中國)
31。0
3。5
14。0
40。0
中國
22。0
2。5
13。0
50。0
世界大同中的民族主義 幾內亞總統塞古?杜爾已宣告;“幾內亞寧願要貧窮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這一口號清楚地表明瞭當今時代的一個矛盾和問題——民族主義正在一個在其他方面均日趨統一的世界中迅速發展。這個問題也可直接歸因於歐洲的影響,因為民族主義起源於歐洲,並隨著歐洲的擴張而傳播到全世界。
事實上,民族的團結和好戰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歐洲人能成功地建立起他們對全球的統治。征服者的專城努力和冷酷無情使他們能輕易地在美洲大陸取得勝利,這種專誠努力和冷酷無情與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招致毀滅的不團結和軟弱無力的抵抗形成了鮮明對照。一小撮英國人之所以能征服印度次大陸,與其說是因為他們在技術上佔優勢,不如說是因為印度當時缺乏一種把所有印度人團結在一起的民族主義,不能結成反對西方入侵者的統一戰線。如果印度人當時受到民族意識的激勵,情況就會完全不同,相反,如果少數印度冒險家出現在英國,而不是少數英國冒險家出現在印度,其反應也會完全不同。在中國,情況同樣如此,孫中山已認識到了這一點,他抱怨說,他的同胞“只有家庭和家族的團結;沒有民族精神”,因此。他們“只是一盤散沙”,他們的國家是“世界上最窮、最弱的國家”。
然而,正如拿破崙的征服刺激了歐洲的民族主義那樣,歐洲的征服也刺激了海外的民族主義。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爆發了殖民地起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了歷史性的大動亂。但是,帝國統治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新的海外民族主義已得到滿足,也不意味著政治穩定已得到保障。相反,民族主義似乎又繁殖了民族主義。英國統治的結束導致了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塞普勒斯的希臘人和土耳其人之間、錫蘭的僧加羅人和泰米爾人之間的衝突。同樣,肯亞總理喬莫?肯雅塔於1964年宣佈,他的政府“決不答應作任何止步,決不答應交出一寸領土”給鄰近的索馬利亞。衣索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對索馬利亞對他的歐加登省提出的主權要求作了同樣的答覆。於是,非洲諸新國家準備為保護各自的邊界不受侵犯而戰鬥到最後一個人,雖然這些邊界是人為的、是19世紀歐洲南國主義者在幾乎不考慮當地民族和資源的情況下劃定的。
與此同時,老民族國正牢牢抓住各自的國家主權不放。的確,由於這些國家的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痛苦早已過去,它們這時能對民族主義情緒的種種熱烈的表現進行詆譭和採取一種傲慢的態度。的確,在歐洲,共同市場需要成員國在有限的範圍內放棄某些國家特權,但是,共同市場決不在重大的國家利益發生衝突的地方證明自己的存在。因此,蘇伊士危機和古巴危機揭示出,在發生關係重大的涉及國家安全的問題時,大國總是準備不與盟國或聯合國商量就單方面地採取行動。這些危機的過稷清楚地表明瞭在原子時代中這種不受限制的國家主權的實質。
科學的潘多拉盒子 1962年7月9日夜晚,美國在太平洋中部的約翰斯頓島上引爆了一顆氫彈,其爆炸力相當於200萬噸梯恩梯炸藥。整個天空都亮了起來,紅色、紫色、桔黃色和白色的光芒交織在一起,象令人眼花緣亂的萬花筒,持續了15分鐘。2000哩以外的美屬薩摩亞群島上的土著都驚慌地衝進家裡或教堂裡去祈禱。當他們得知這種可怕的空中景觀的起因時,紛紛說道:“瘋狂的白人。”
比這些薩摩亞島人老練的其他目擊者大體上作出了同樣的反應。這次爆炸同前前後後的其他爆炸一起提出了有關科學及其前景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