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部分

�蘇飧齷�幔�湓�蛘�緄鹿�晃煌飩還偎�檔哪茄��L乩照�刈擰八枷肷系囊惶醴此樟�牡バ械饋斃薪�K�揮欣�彌卸�撓欣�問疲��牆��母韝鍪Υ影投�砂氳旱韉攪碩�摺�1941年6月22日,強大的德國軍隊終於衝過蘇聯邊界,由於巴爾幹戰役,這一時間比預定的時間整整晚了5個星期。

二、戰爭的全球階段

對蘇聯的入侵 1939年8月,斯大林因種種原因同希特勒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些原因包括極不信任西方領導人和希望贏得時間來加強軍隊和工業建設。他還預料德國和西方列強遲早會發生衝突,進行一場消耗戰,蘇聯則可因互不侵犯條約而隨意避開戰爭,直到戰爭對它有利時再介入。“如果戰爭爆發”,他告訴他的同志們,“我們絕不可能按兵不動。我們將不得不參戰,但我們必須是最後一個參戰。我們參戰的目的是為了在天平上放上一個決定性的砝碼,這個砝碼將使天平傾斜。”這一戰略是精明的,然而,它卻使蘇聯自食其果,差點毀了這個國家。它基於這樣一種假設:德軍和西方軍隊勢均力敵,雙方會互相殘殺,從而使蘇聯紅軍成為歐洲大陸上居支配地位的軍隊。事實正相反,德國軍隊簡直不費吹灰之力就征服所有的對手,使德國成為歐洲大陸的主人,使蘇聯孤立無援,處於危險的境地。

斯大林決不是唯一因希特勒的一系列快速的、決定性的勝利而感到吃驚的人。人們所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斯大林對6月22日德國人的進攻沒有準備。據赫魯曉夫後來的證言,斯大林對德軍日益明顯的備戰跡象根本不願相信。他忽視了丘吉爾和他自己的情報機構的再三警告。相反,他繼續向希特勒的戰爭機器提供愈來愈多的糧食和軍用物資,直到最後一刻。為什麼斯大林這位總是持懷疑態度的現實主義者在與希特勒的關係上會如此不幸地盲目,這個問題至今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不解之謎。

最初,蘇聯似乎會象波蘭和法國那樣恥辱地土崩瓦解。德國各裝甲師以他們這時已熟悉的方式衝破邊境上的防禦工事,深深地侵入後方,包圍了蘇聯所有的軍隊,抓獲了成千上萬名俘虜。到年底時,德國軍隊已向東入侵600哩,佔領了蘇聯工業化程度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德國人獲勝除出其不意這一重要因素外,一個原因在於他們一開始就在數量上佔優勢。希特勒以一支約300萬人的軍隊攻擊對方近200萬人的軍隊。當然,蘇聯人有大批後備兵可利用,但納粹德國空軍的轟炸使蘇聯很難迅速地、有效地利用這些後備兵。德軍在波蘭、法國和巴爾幹半島的各種環境下作過戰,還擁有具備作戰經驗這一顯著的優勢。此外,蘇聯近來的刊物披露了以往一向未為人們所料想到的蘇軍的弱點。蘇聯紅軍航空隊的大部分飛機都集中在靠近邊界的小機場上,其中多數飛機頭一天就被炸燬。蘇聯紅軍沒有足夠的反坦克炮來對付德軍裝甲師大規模的、有時每公里就有100輛坦克的進攻。1941年,德國步兵大多已有衝鋒槍,而蘇聯人只有步槍。最後,我們應該想到,這不是蘇聯和德國之間的一場鬥爭,而是蘇聯和歐洲大陸之間的一場鬥爭。也就是說,蘇聯紅軍不僅要對付德國軍隊,而且還要對付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大量軍隊,蘇聯的兵工廠除了與德國的兵工廠競爭外,還要與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廠競爭。因此,儘管1941年蘇聯的鋼產量與德國的鋼產量幾乎相等,但要比德國和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的鋼產量少一半以上。

希特勒的戰略是沿著從芬蘭到羅馬尼亞的1000哩長的戰線前進,向東推進到從列寧格勒到莫斯科、哈爾科夫和羅斯托夫的這條線上。德國軍隊打算將蘇聯紅軍包圍和消滅在這條線以西的地區,因此,他們無需將他們的戰線延伸到烏拉爾山脈和烏拉爾山脈那邊。由於上述因素,德國人幾乎達到了他們所提出的所有的領土目標、他們佔領了哈爾科夫和羅斯托夫,差不多完全包圍了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在列寧格勒,每日口糧即代用麵包減少到4盎司左右;近300萬城市居民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可怕的冬天尚未結束前就已餓死。

德國人儘管取得了這些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進展,但1941年發動的戰役並未達到基本的戰略目標。莫斯科和列寧格勒都未被攻克,蘇聯紅軍雖受到重創,但仍然很完整。事實上,蘇聯紅軍於12月10日發動了一次反攻,粉碎了德軍對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鉗形攻勢,而且還奪回了羅斯托夫——這是德軍佔領後又被迫放棄的大小城市中的第一座城市。因此,儘管蘇聯紅軍損失慘重,但它所做的仍比預期的好很多。蘇聯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