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爭的中心轉移到南羅得西亞即現在所稱的羅得西亞,在那裡,佔多數的黑人要求有投票權。倫敦政府尋找一種旨在逐步給非洲人以選舉權的折中辦法。佔少數的白人堅決反對,1965年,南羅得西亞在伊恩?史密斯總理領導下拒絕了英國人的統治,到1970年成為完全、正式獨立的國家。新成立的羅得西亞的憲法規定,23萬白人在議會中享有50個席位,而450萬非洲人只有16個席位。史密斯在解釋這一差異時說,60年前,非洲人是“穿獸皮四處遊蕩的野蠻人”,他們雖然取得了一些進步,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熱帶非洲剩下的地區——安哥拉和莫三比克,葡萄牙一直試圖阻止殖民地革命的浪潮,它散佈的陳詞濫調是:葡萄牙沒有殖民地——只有葡萄牙自己的海外諸省。里斯本得到了南非強有力的支援,因為南非這個國家為了阻止非洲民族主義的不斷傳播而對維持安哥拉和莫三比克的現狀很感興趣。然而,這兩個殖民地都爆發了起義,在一些孤立的地區,零星戰鬥不斷髮生。游擊隊從國外獲得武器並得到訓練,因此,以安哥拉為例,在那裡,葡萄牙人發現,要維護他們的統治就須設定一支5萬人的守備隊。即便如此,里斯本政府仍於1970年3月承認,配備迫擊炮和自動武器的游擊隊已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使葡萄牙人蒙受“重大”傷亡。
六、南非
熱帶非洲與北非及南非之間的根本差別在於:前一個地區歐洲移民較少,後兩個地區則有著大批歐洲移民。這一差別解釋了1954年至1962年間使阿爾及利亞遭到破壞的殘酷的武裝鬥爭的原因,也解釋了70年代中徹底毀壞南非的緊張的地下衝突的原因。1909年,布林戰爭(見第十八章第二節)之後,南非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自治領。半個多世紀以後,即1961年5月,南非脫離了英聯邦,成為獨立的共和國。這一脫離的主要原因是南非同英聯邦的新成員國加奈及利亞和印度在種族隔離問題上發生了衝突。
種族隔離包括兩項基本政策:不讓所有的非白種人分享任何政治生活;將非洲人趕進隔離區(班圖斯坦,即“班圖人”——非洲人通常被稱為班圖人——的保留地),有人籠統地推斷他們總有一天會在那裡組成獨立的國家。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1960年,在南非2000萬總人口中白人只有380萬,而控制南非政治並製造種族隔離的南非白人(布林人)在身為少數的白人中僅佔五分之二南非白人之所以能為所欲為,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安排對以南非白人佔優勢的農村地區有利的人當議會代表,一方面是因為許多說英語的白人出於經濟原因而支援種族隔離。工黨在這一點上尤其如此,它擔心,如果給非白種人同等機會的話,他們會在就業方面與白人競爭。事實上,第一屆南非白人(民族主義者)政府之所以能於1924年執政,就因為有南非工黨的支援。
人們普遍認為,種族隔離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不是一項可行的計劃。假如非洲人當初真被隔離在預先指定的班圖斯坦,南非的整個經濟是會崩潰的。除了2O0萬混血人和60萬印度人的勞動外,非洲人的勞動也是經營農業、商業、採礦業和其地工業所必不可少的。此外,班圖斯坦甚至不能養活三分之一的非洲人,政府也不願意花費大筆資金來增強班圖斯坦的接收能力。最重要的是,絕大多數非洲人都不願意作為孤立的“部落’被隔離。相反,他們是南非聯邦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他們要求在南非聯邦中得到他們應得的一份,他們的這一要求得到了非洲大陸其他地區不斷增長的非洲民族主義勢力的支援。
七、北非
北非殖民地革俞的程序不僅受到了歐洲大居留地繼續存在所帶來的影響,而且受到了非洲大陸其他地區所沒有的另外兩大因素的影響,這兩大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北非領土上進行的一些戰役和更為重要的、全北非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高漲。
1940年至1943年間,英法美聯軍曾在北非沿海地帶和東北非與意德聯軍作戰。戰爭結束後,衣索比亞重新成為獨立的國家,並得到了過去屬於義大利的厄利垂亞。而意屬索馬利亞蘭仍由義大利統治了10年,然後才與英屬索馬利亞蘭聯合起來組成獨立的索馬利亞共和國。義大利殖民地利比亞直到1951年12月24日才擺脫英國的軍事統治,成為由伊德里斯。 埃爾?賽努西國王領導的獨立國家;伊德里斯是曾帶頭反對義大利統治的賽努西穆斯林教團(見第二十一章第三節)的宗教領袖。准許利比亞自治這一點削弱了英、法帝國在北非其他地區的權力。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