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會議以來舉行的第一次“四巨頭”會議。雖然會議沒有達成任何實質性的決議,但氣氛是熱烈誠摯的。僅美蘇領導人能會面並進行友好的討論這一事實便是前幾年關係凍結之後的一大進展。
軍事上的僵持局面與冷戰的緩和一起立即對全世界產生了影響。人們越來越確信世界大戰不大可能爆發;這一點緩和了國際緊張局勢,也緩和了各敵對集團的強硬態度。西歐各國不再十分擔心有蘇聯入侵的危險,因而也不再認為須如此依賴於華盛頓,而是更樂於制訂並實施它們自己的政策。東歐在較小的程度上也是如此,這多少說明了1956年波蘭和匈牙利發生騷亂的原因。甚至在殖民地世界中也存在著這種影響。英法遠征蘇伊士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他們比納賽爾軟弱,而是因為他們不敢在一個有可能爆發氫彈戰爭的時代裡冒點燃國際戰火的危險。同樣,由於這一原因,西方列強沒能援助匈牙利的革命者,蘇聯人沒能對波蘭的民族主義共產黨人採取軍事行動。
大國受束縛的最明顯的例子可在1962年的古巴危機中見到,這次危機的突然發生是因為美國透過空中偵察發現蘇聯正在古巴建造導彈基地,而且美國大部分地區不久就會在其射程之內。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總統在一次引人注目的廣播講話中宣佈,美國將採取斷然措施來消除對美國的這一威脅,但是不會使赫魯曉夫過於難堪,惹得他作出危險的反應。肯尼迪宣佈實行“封鎖”,禁止艦船將進攻性武器運往古巴,並要求蘇聯撤走戰略性導彈。但是,他沒有要求取消卡斯特羅政權,也沒有要求拆除古巴的防預性導彈。當開往古巴的蘇聯船隻改變航線時,當美國確信蘇聯油船未帶進攻性武器而允許它繼續前進時,很明顯,這兩個國家都不想打仗。最後,10月28日,赫魯曉夫宣佈,他已下令將蘇聯導彈撤出古巴,並在聯合國觀察下拆除蘇聯設在古巴的所有基地,作為美國結束封鎖並保證不入侵古巴的回報。
古巴危機再次表明,兩個核大國都不敢採取以戰爭作為推進國策的工具的傳統做法。雖然對抗和平地結束了,但這是很僥倖的事——非常僥倖,因此,它捉使雙方為緩和世界緊張局勢而重新作出努力。1963年8月5日,美國、英國和蘇聯簽署了《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這一條約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歡迎,它們也都簽署了這一條約,只有當時正在向美蘇首要地位挑戰的兩個大國——法國和中國拒絕簽署。
1967年2月,拉丁美洲14個國家簽署了禁止製造、使用或擁有核武器的條約。同一年,98個國家簽署了禁止向環繞地球的軌道發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禁止在月球或其他天體上安置這類武器、禁止任何國家將這些天體佔為己有的條約。1968年初夏,包括美國和蘇聯在內的許多國家簽署了防止核擴散條約,該條約規定,簽約的核國家不得向非核國家提供核武器,禁止簽約的非核國家制造核武器。這一條約於1970年3月5日開始生效,到這時已有47個國家簽署。這些條約都有助於極大地緩和冷戰所造成的國際緊張局勢。
三、西歐的獨立自主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期間,西歐國家已無需美國提供經濟援助,因而在政治問題的處理方面獲得了更大的機動性。顯著增長的生產率、全面的繁榮和共同市場的建立使經濟獨立成為可能,使西歐具有能與美國相比的經濟實力。
在歐洲歷史的長河中,共同市場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從中古時代起,哲學家和政治家就提出了統一西歐的種種方案。但實際上人們什麼也沒做,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創傷使人們對基於完全主權國家的國際秩序產生懷疑時。20世紀20年代後期,法國和德國的外交部長考慮了建立歐洲合眾國的計劃。但是,大蕭條的來臨、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的侵略結束了歐洲一體化的任何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其對人力物力資源的空前破壞再次使人們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種方法來擺脫國際混亂局面。1950年5月9日,問題有了突破性進展,當時,法國外交部長羅伯特?舒曼提出以煤鋼聯營作為發展歐洲一體化的小規模試驗廠。這一建議旨在將為法國、德國、比利時和盧森堡這四個國家所分割的萊茵河流域的煤鐵資源合併起來,做到使戰爭象舒曼所說的那樣“不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不可能的”,從而減輕法國對工業復興的西德的擔憂。
舒曼的建議立即得到了熱烈的響應。1951年4月18日,《歐洲煤鋼聯營條約》被簽訂,根據這一條約而成立的組織就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