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曉連環這個人物買來已有兩個月了。這兩個月裡,林路的所有業餘時間都用在了閱讀和網上寫作培訓課裡,為寫曉連環補腦。
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進步。
林路參加的是高研班的培訓。
交了錢後,他進入了課堂。
第一堂課裡,老師講了主題和選材。和中學講的基本相同。進入第二課堂。
第二堂講的是人物和故事的關係。在生活中,一般是先有人物才有故事。人不做事情,就不會有故事的產生。但是在有的小說中,是先有故事隨後才有人物。
林路有點不明白,要求舉例。老師舉例:
有一個巖洞,因地質結構變化,在某一場大雨中坍塌了。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現象,還不能稱之為故事。你要想它成為故事怎麼辦,你就想象這個洞裡有寶物埋藏,這樣就有故事了。故事要發展下去,隨後就是人物出現:巖洞垮塌的時候,正有兩個掘寶人根據一張羊皮上的寶藏圖找來。(寶藏圖是怎麼得來的呢,採用倒敘講出寶藏圖得來的經歷。)於是這兩個人開掘了一個洞口,進入垮塌的巖洞裡……故事開始曲折。
在寫作中,有的是根據人物去尋找故事,有的是有了故事才來安排人物。前者人物塑造優先,後者故事精彩為主。
兩個多月的培訓,林路對寫作知識有了很多的瞭解,收穫不少。整個培訓過程,學員可以交六篇共不超過兩萬字的習作供老師批閱修改。兩篇口頭意見,兩篇圈閱修改,兩篇拆散重寫。
林路以前的作文除了用的成語外,幾乎就剩不了多少文字。高考讓他吃到了苦頭,作文估計沒得幾分,他也懶得去查卷。現在他在克服這個毛病,平常說話也儘量嘴上少掛成語。
他清楚成語不是不能用,由於他的偏好用得太多。習作中他儘量少用。他寫去的第一篇習作,成語已經用得很少了。
成語用少了出現了一個問題。那些取消成語空出來的地方,不知該用哪些文字去填充。林路為此很動了一番腦筋,用盡渾身解數總算把一篇散文寫出來拿去給老師提口頭意見。
散文的題目是:
《有一座山》
有一座巍峨屹立,高聳入雲的峻嶺崇山,在我老爸豬圈的對面。山上有的樹木粗,有的樹木不粗。粗的樹木要兩個大人外加一個小孩才抱得住,不粗的樹用手一掰,叭的一聲就斷了……
在高聳入雲的山上,我能望見我們村所有的住房和豬圈。村長的住房最高,我家的豬圈最大,柴火煙冒起的時候,全村人在轟轟烈烈的生活。
生活中,我們不能沒有山。放羊,打柴,俢房,這些都得靠山的資源。山在我們農村人心目中至關重要,不是觀賞的風景,是實實在在不能缺少的碗筷:竹子是吹火筒,木棒是房梁,石頭是牆基。一座巍峨的山,屹立在鄉下人的心目中……
還有……
…………
老師在第三天給林路提了口頭意見。老師講第一次看了不知道林路的散文想表達什麼立意和意境。散文的散要在立意之中。第二次閱讀知道林路有很多要表達的內容沒有被文字觸及,或者只觸及到一點皮毛,沒有深入進情景。第三次讀後認為,林路有文字基礎,詞彙也豐富,還有不少的生活體驗,只要繼續看書,寫下去,一定會有巨大進步。
這給林路很大的鼓舞。
被鼓舞的林路又寫了一篇叫《山寨》的散文。這時,老師向他提到了什麼是文學語言和文學語言的運用。
文學語言是基於生活語言之上被凝聚了形象,強調了哲理,引起共鳴的美學語言。它克服了現實語言的抽象性和實用性而具有意向性和超越性。文學語言一旦形成,就能找到它的含蓄,形象,節奏,抒情所帶來的閱讀快感。
在林路《山寨》的文句下,老師進行了文學語言的對比。
“太陽經過一冬變得有溫度和溫和了”。
[翻冰山過雪原走了一個冬的太陽,與山寨相逢在初春。]
“一整個冬天老狗都在窩裡避寒。天氣變暖後,啞巴帶著它進山林裡打野物去了。”
[一個冬,蜷縮一團亂毛的老狗活動出四肢,急疾地成一條線追上啞巴狩獵去了。]
“林子的樹葉是溼的,像下過一場雨。”
[樹葉在晨霧中凝結出水滴,林子裡有了雨的腳步聲。]
“大山上有很多動物,現在是國家保護的。村裡禁止村民上山打獵。只有啞巴不聽村長阻止,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