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櫚難┥街�瀉螅��沼謐咄炅私�氐乃�新廢摺�

第三章 開蒙樂學(3)

2000年,曾哲透過到獨龍江邊教書的形式,又一次來到了他嚮往的地方。他要沿著獨龍江走一遍。“獨龍江發源於西藏,在雲南境內叫獨龍江,出國界以後到緬甸則叫恩梅開江。我就從獨龍江出界口向上遊走,在雲南怒江貢山縣城走到上游的雄當村要走8天的路程。一路上冒雨涉水,在雨中睡懸崖,從瀑布中穿行。四周風景如畫,但我累得無法欣賞;到了目的地後,我的膝蓋和腳腕都腫了,低頭一看,掉了三個腳趾甲。”

曾哲在獨龍江畔,見到了他寫的小說《一年級二年級》中的小學。那裡只有兩個年級、兩個班,一間教室,學校總共才十幾個學生。他在那裡教了一段書,還教學生種蔬菜,接下來,他就開始為這些學生造學校。在當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幫助下,半年後,在獨龍江邊上出現了一幢橘紅色的房子,有四間大教室,還有玻璃窗,屋子裡有天藍色的天花板。屋子外面還有一個高高的旗杆,飄揚的五星紅旗在蔥綠中特別醒目。

在獨龍江邊生活了半年後,曾哲又回到了北京,除了獲獎的中篇小說《一年級二年級》,他還寫了中篇小說《憂鬱的峽谷》,寫獨龍族人民在獨龍江邊平和、安靜、與世無爭又無可奈何的生活。同時,他還在寫長篇小說《獨龍江上沒有船》。曾哲說:“對一個民族的瞭解,半年時間太少了,但就這半年時間,我的感受太多了。”

“在獨龍江教書,真的像你小說裡寫的這樣嗎?”“許多地方都是一樣的,那裡生活很艱苦,都是沙質地,當地人還是很原始的耕種,燒一塊地,棍子一插播一粒玉米。” 記者問:“你現在和你建造的學校還有聯絡嗎?你還會去看他們嗎?”曾哲說:“肯定要去看他們。離開他們已經有兩年了。離開時間越久,想看望他們的願望越強烈。”

2005年9月,曾哲再一次隻身到了雲南邊陲他日夜思念的學校,他多麼想和當地的老鄉、孩子多生活一段時間,可是,這一次漂泊,卻讓他留下了終生無法彌補的遺憾,他的老父親在他到達獨龍江邊的幾天之後去世了,而當他輾轉得到這個痛失親人的訊息時,已經是一週以後了。湍急的獨龍江水阻隔不了他奔喪的腳步,博大的胸懷更讓他嚮往愛的碧空。父親的在天之靈一直守護著他漂泊的旅程,曾哲,就是這樣在行走和漂泊中,讓情感和現實跌宕於胸。

今年,曾哲又一次到了帕米爾高原上,回想起2003年準備去新疆帕米爾高原邊境上的那個小村莊去辦學的時候,往事如昨。他在瑪瑪西牧場以教書的方式生活了半年多的時間,他親自督建的清華紫光紫荊小學學校依然在藍天白雲下散發著活力。而他上山為老鄉和孩子們送去的是他真實的生活體驗——《轉場,帕米爾高原的訊息》。這本書,讓很多人更真切地體驗到紫光曾經的那一點點愛,是如此的溫暖,溫暖的不僅僅是山上求學的孩子,更是溫暖我們自己心靈。

第三節 紫光發起愛心行動

紫光管理層大多數出生在三年大饑荒時期、長在揮?呼口號年代,經歷了改革開放的衝擊和洗禮。至今,在他們身上看不見一般同齡人心滿意足而又無可奈何的“下午茶”心態。面對二三十歲的“青春痘們”咄咄逼人的攻勢,還沒有產生自己已然是“前輩”的感覺。在他們看來,企業文化較高的“層次”是要讓“和諧”變得多元化,讓愛心充滿整個世界。

2003年4月8日,時任紫光股份內部刊物《紫光報》總編輯的田文苗在《紫光報》發起倡議之前寫了一段感人的話——

親愛的同仁:

有個倡議要對你說,事情的原委寫在倡議裡。

當你讀著倡議時,你的心已開始了一次短暫的心路旅程;

當你讀完倡議時,你將面臨一次不大不小的愛心抉擇。

在你決定時,

也許你會毫不遲疑地慷慨解囊,

也許,你會遲疑地問自己:我該怎麼辦?

也許你會說:這與我有什麼關係?

也許,你會在心裡反覆斟酌,此事該如何處理?

也許,也許,

……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也許,

但在每一個也許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記起,

愛、學、誠、廉、公、勤。

第三章 開蒙樂學(4)

這六字準則中,愛是頭一位。

要做紫光人,首先有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