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員不是一個人,趙本山只是一個出來說話的,如果要負責,也應該是一個集體的責任而不應該是趙本山一個人的。

。。。。。。

******

現在看來,這些討論都是多餘的

因為這是一個能夠讓我們瞭解一種文化,正視一個社會群體的機會和事件。李銀河老師是一個社會學家,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她應該是滿意的!

小品就是為了娛樂大眾的,娛樂大眾當然要有知名度,《不差錢》引起的關於“同志”的討論讓這件作品讓大家瞭解了更多,《不差錢》更應該是滿意的!

我們呢?

能夠高興,能夠學習……我們也是高興的!

又遇醫改,我們怎麼辦?

選擇一個職業作為自己的事業本身就要承擔這個職業固有的壓力和困難。

--因為天下從來沒有一直白吃的午餐。

醫院和生活在其中的醫生、護士、醫技人員都會有一些感慨:其他專業的同學四五十歲就大多偃旗息鼓,有的已經內退了,自己卻還在拼命地學習新知識,熟悉新療法、認識新藥物,適應新變化……

書是需要看的、網是要上的、科研是要搞的,論文是要寫的,即使這樣,還有可能得讀個學位:學位難道就那麼好讀?英語、SCI……

於是,醫生的頭髮白地很快,醫生的頭髮剩的很少,“呵護健康、關愛生命”的醫生壽命卻一直很低……

―――其實醫生已經很累了!

如今,又遇醫改!

醫改的方向是需要知道的,如今已經不是看好病、開好處方的醫生了,“醫生不光要會開針對病人的“小處方”,更要學會開針對社會的“大處方””

――可是社會怎麼樣了呢?

輿論已經將醫生推到了“浪尖”上――所謂的“浪尖上的天使”正是目前醫生的真實感受。戴著頭盔上崗,內部成立護院隊,時常面對媒體的口誅筆伐,經常在治病救人和好好說話之間左右為難,動輒就要藉助法律來理順自己工作的環境,一不小心會坐上被告席……

醫改能怎麼樣呢?

――據說要進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到底如何定位這些以治病救人為宗旨的醫生,其實是一個重要性關乎成敗的大命題!

每個人力量有限,群體的力量就是巨大的。螞蟻撼動堤壩的例子足以證明。

醫生是個弱勢群體!――常年的學習、診療,讓其中不少人需要大量補充人文知識、社會知識、社交手段。而他們每天都在超過10小時地上班……壓力,來自內部知識更新的壓力,來自外部社會、患者的壓力。

如果一個醫生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如果一個醫生失去了技術創新的勇氣,

如果一個群體整體喪失了許多應該擁有的東西

說明醫改的確需要改了!

“看病貴”“看病難”是需要解決!但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是醫學發展的動力源泉、是“看病貴”“看病難”的保障。

醫改,趕緊改吧。別讓這些懸而未決的X因素佔用醫生的時間,還是儘快給我們一個方向

一個公平、合理、理性的發展空間吧,

我們需要,社會應該也是需要吧! 。。

心中那片杏林還在嗎?

文:邊遠人2008

【前言】我是一個生活在陽光中的人,喜歡用善良的立場、樂觀的態度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物,即使有些瑕疵也會給它找個存在的理由,希望一切都是美好、善良的。此前寫過【醫院親歷】那個帖子,隨著一期期連載,妻子開始質疑“不客觀、不理性,把那些本來非常真實的事情寫得象假的一樣!……”

客觀、理性,難道這些我一直推崇的理念真的被自己寫顛倒了嗎?“一葉障目”其實就是一個觀察事務的立場問題。看到什麼,看的是否全面關鍵看你站在那裡,用什麼視角去觀察“只緣身在此山中”可能就是對這種錯誤的詩意批評吧。於是我決定,重新審視我生活的這個環境,重新審視醫院以及周圍的醫苑,學著重新評價那些人和事,讓自己的眼睛不光看到白天的陽光也能識別和領會醫苑夜晚的黑暗……

都是切身感悟和法律角度的評判,物件主要是那些夜色中“風景”,就叫--“醫苑夜譚”吧!

【醫苑夜譚】那片杏林還在嗎?

【典故出處】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