瑁,派王肱去兼任東郡太守。接著,袁紹脅迫冀州牧韓馥讓出冀州,自己做了冀州牧,韓馥不久自殺。屯駐酸棗的諸軍在糧食吃完後,連形式上的聯合也維持不下去了,於是立即散夥,回到了各自的轄區,發展自己的勢力。此後,中國成了擁兵割據者的天下,在東漢王朝的版圖上,出現了大大小小數十個獨立王國。此後一段時間內,各地區的主要割據勢力是:
公孫度佔據遼東。劉虞、公孫瓚佔據幽州。袁紹佔據冀州、青州和幷州。曹操佔據兗州。董卓、李傕、郭汜等佔據司州。馬騰、韓遂佔據涼州。張魯佔據漢中。劉焉佔據益州。劉表佔據荊州。陶謙、劉備、呂布先後佔據徐州。袁術先佔據南陽,後佔據揚州。孫策佔據江東。
這些割據勢力為了保持並不斷擴大自己的地盤,相互間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兼併戰爭,造成了社會經濟的嚴重破壞和人民的大量死亡。對於這一幕慘劇,曹操後來寫了《蒿里行》一詩加以反映: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詩篇描寫了關東諸將從一同起兵到發生內訌、各據一方、自相殘殺、給百姓造成深重災難的全過程,被稱為“漢末實錄”。“義士”指關東諸將,“群兇”指董卓及其婿牛輔,其部將李傕、郭汜等。“盟津”,即孟津,相傳周武王起兵伐紂時,中途曾同聯盟反紂的八百諸侯會合於此,這裡用“會盟津”代指關東諸將聯合起兵###董卓的義舉。“咸陽”,秦朝都城,這裡代指長安,當時獻帝被董卓軟禁在長安。“淮南弟”指割據淮南地區的袁紹的堂弟袁術,袁術於建安二年(197)在淮南壽春稱帝。“刻璽於北方”,則指初平二年(191)袁紹等在河內私刻皇帝印璽,圖謀廢掉獻帝,擁立劉虞為帝的事。詩的頭四句寫起兵,於客觀敘述中微露欣慰、讚美之意。中六句寫內訌和爭權奪利,於客觀敘述中透出厭惡痛恨之情。後六句寫軍閥混戰造成的惡果,明確抒發了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這是曹操這一時期思想感受的真實再現,微婉地表達了他要削平戰亂、建立一個統一國家的決心和願望。
關東諸將散夥後,曹操獨力難支,孤掌難鳴,想要再去西討董卓已經不可能了。這時鮑信向曹操提了一個建議,說:
“現在袁紹以盟主的身份乘機發展個人勢力,必將造成新的禍亂,成為第二個董卓。如果現在除掉他,我們的力量還不夠,不僅達不到目的,自己還有可能陷於危險。不如先向黃河以南發展勢力,以等待形勢的變化。”
曹操覺得這個建議很好,當即予以採納,付諸實施。這樣,曹操同其他關東諸將一樣,也走上了發展個人勢力的道路。不過,曹操這樣做與其他人相比還是有所不同。一是他確為客觀情勢所迫,不得不這樣做,不這樣做就不僅不可能消滅董卓,相反連自身的生存也將成為問題。二是不難看出,曹操這樣做的目的,仍是為了在站穩腳跟、積蓄足夠的力量之後去消滅董卓,並消滅可能成為第二個董卓的其他割據者。這是曹操比其他關東諸將要高出一籌的地方。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四章爭奪兗州(1)
一收編青州軍
曹操確定向黃河以南發展勢力的戰略,一方面由於有這樣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由於有這樣的可能性,當時的客觀形勢給他提供了實施這一戰略的機會。鮑信的建議是重要的,但如果鮑信不提出這一建議,曹操透過對當時客觀形勢的分析,很可能自己也會走上實施這一戰略的道路。
當關東州郡起兵###董卓,雙方膠著在滎陽和河內一帶,對人民的反抗鬥爭暫時無暇旁顧時,青州、冀州一帶本來就已發展到百萬之眾的青州黃巾軍和河北黑山軍,便以燎原之勢發展起來。黑山軍是與黃巾軍同時起義的一支農民軍,以今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處的太行山區為根據地,黑山即在今河南浚縣西北的太行山脈中。領導人原為張牛角,張牛角戰死後,褚燕繼任,改姓張,因其輕勇剽悍,捷速過人,軍中稱為飛燕。張燕很能團結部眾,爭取人心,將分散在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等地的小股農民起義軍聯合了起來,人數發展到百萬,成為一支可與官僚地主的割據勢力相抗衡的重要力量。
初平二年(191)秋,以於毒、白繞、眭固為首的十餘萬黑山軍進攻冀州的心臟鄴城。接著南渡黃河,進攻與魏郡毗鄰的東郡,東郡太守王肱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