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起土山,居高臨下向曹營射箭。袁軍箭如雨下,曹軍死傷不少,人們來往行走都得舉起盾牌護身,或低下身子匍匐前進,一時精神上感到很大壓力。曹操採取對策,一面同樣築起土山與袁營相對,一面下了一道趕造發石車的命令:
《傳》言:“旝動而鼓。”
據《左傳·桓公五年》載,周天子攻打鄭國時,鄭莊公命令左右兩邊的方陣說:“旝動而鼓。”“旝”音“快”,杜預注認為是大將所用的軍旗,手執以為號令。賈逵、許慎則以“旝”為發石,《說文》:“建大木置石其上,發以機,以追敵也。”段玉裁《說文注》:“飛石起於范蠡《兵法》。”可見,旝是一種用機械原理將石頭拋發出去的砲車,在春秋時即已運用於實戰。曹操對這種器械加以改良、革新,用於當前的戰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袁軍的望敵樓一個接著一個被摧毀。由於發石車發動時聲響很大,象打雷一般,袁軍又把這種發石車叫做“霹靂車”。曹軍在發石時同時擂鼓進攻,一時山搖地動,袁軍精神感受威脅,形勢頓時發生逆轉。
袁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命士兵暗中挖掘地道,直通曹營,以便對曹營發動偷襲。曹操針鋒相對,命士兵在營內挖掘長長的壕溝截斷袁軍地道,袁紹的計劃又被挫敗。
袁紹的十萬大軍進駐官渡後,後方補給線很長,曹操又抓住這個薄弱環節大做文章。一次,荀攸對曹操說:
“袁紹運送軍糧的車隊早晚就要到了。護送車隊的將領叫韓猛,作戰很勇敢,但有輕敵的毛病,可利用這個機會去襲擊他,一定能夠得手。”
曹操問:“派誰去執行這個任務合適呢?”
荀攸說:“可以派徐晃去。”
於是,曹操趁袁紹的幾千輛運糧車快到官渡的時候,派徐晃、史渙前去突襲,將擔任護衛的袁軍打得大敗,並放火把全部軍糧燒光。
這期間,在幽州的烏桓司馬閻柔派人到官渡來見曹操,曹操任命閻柔為烏桓校尉。建忠將軍、負責督轄幽州六郡的鮮于輔則親自來到官渡,曹操任命他為右度遼將軍,封亭侯,仍讓他回去鎮守幽州。當時幽州為袁紹所轄,但閻柔、鮮于輔卻已歸心曹操。曹操給他們升官封爵,並讓他們回鎮本土,其目的是顯然的,一方面是為了使袁紹後方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另一方面是為了利用閻柔、鮮于輔熟悉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事務的有利條件,穩定北部邊境局勢,可以說是頗具戰略眼光的。鮮于輔在官渡停留了一段時間,協助曹軍抗擊袁紹。
第九章官渡之戰(10)
後來袁紹被打敗,曹操很高興,看著鮮于輔笑咪咪地說:
“袁本初打敗公孫瓚後,把公孫瓚的頭送到了許都,當時我感到很突然。而現在我又把袁本初打敗了。這既是天意,也是靠了你們的努力啊!”
後來,曹操也很喜歡閻柔,常常對他說:
“我看待你就象看待我自己的親生兒子,希望你也把我當成你的父親看待。”
閻柔自然很高興,於是同曹丕深相交結,兩人就象親兄弟一般。
這些自然是後話了。曹操當時同袁紹你來我往,雖然也取得了一些區域性勝利,有效地遏制了袁紹的攻勢,但自己的問題和困難也逐漸暴露了出來,並且越來越尖銳。這些問題和困難主要是:
一是軍需匱乏,特別是軍糧供應不足。在這方面曹操可以說是想盡了辦法,有些辦法別人沒有想到,他都想到了。比如還在做戰前準備時,各種物資裝車後,還剩有幾十斛竹片。這些竹片都只有幾寸長,大家覺得沒有什麼用處了,準備燒燬。但曹操還是盡力思索,最後決定把這些竹片做成盾牌,把廢物派上了用場。
二是軍力不足,士兵過於疲勞。當時袁紹有兵十萬,而曹操的軍隊據《三國志·魏書·武帝記》的說法還不滿一萬,其中還有十分之二、三是傷兵,這個說法雖不可信,但曹軍在數量上處於劣勢,這是勿庸置疑的。當時戰線拉得很長,袁軍營寨長達數十里,曹操要與之對抗,就只能以儘量少的兵力擔負起儘量多的任務,這樣,士兵必然不堪重負,極易陷於疲勞,而反過來這又進一步影響了戰鬥力。曹操為此想了些辦法來鼓舞士氣,一次,他見運糧計程車兵十分辛苦,就對他們說:
“再過十五天,我們就可以打敗袁紹了。等到那時,就不用再讓你們這麼勞累了!”
但實際上,這不過是曹操給士兵開出的空頭支票罷了。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戰爭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很多人不堪忍受,因而叛離曹操站到了袁紹一邊,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