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修築的淮陽、百尺二渠,有在今陝西南部修築的成國渠、臨晉陂,等等。這些水利工程遍及整個中原地區,西至關、陝,北至幽、冀,規模不算小,大都發揮了良好的效益。如淮南芍陵,周圍一百二十里,可溉田萬頃;七門三堰,可溉田二萬頃;車箱渠浸潤四、五百里,溉田萬餘頃;淮陽、百尺等渠穿渠三百餘里,溉田二萬頃。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與農業生產的關係非常密切,搞好了水利,也就保障了收成。鄭陂修成後,連年豐收,產量大增,國家收取的租谷比平常增加了一倍。這些水利工程,很多是在廣開屯田的要求下興修的,可以說沒有屯田事業的發展,也就不會有水利事業的繁榮。而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又不僅僅是屯田區獲益,同時也有利於周圍非屯田地區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此外,建安九年(204)至十一年(206)間,曹操為便利軍事運輸,還開鑿了白溝、利漕渠、平虜渠、泉州渠等工程,把整個河北平原的各大水系連在一起。這些工程在水利灌溉方面也發揮了一定作用。
曹操推行屯田政策的成功,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所顯示出來的意義是不同尋常的。它使北方的農業經濟在一個較短時期內得到了比較好、比較快的恢復和發展,使“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詩》其一)的景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觀。王粲在《從軍詩》其五中說:“朝入譙郡界,曠然消人憂。雞鳴達四境,黍稷盈原疇。”曹丕在《於玄武陵作》詩中說:“野田廣開闢,川渠互相經。黍稷何鬱郁,流波激悲聲。”反映的雖只是區域性的景象,但應當說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把在長期戰亂中弄得凋敝不堪的農業經濟重新振作起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功勞。
農業的發展,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由於戰爭對兵器的需要,也由於農業生產的恢復需要大批鐵製農具,冶鑄業獲得了很大生機。冶鑄業在戰亂中也曾遭到嚴重陵壞,鐵非常缺乏,以致出現了斫棺取釘、用木製刑具代替鐵製刑具的事情。曹操攻佔冀州後,開始恢復冶鑄業,設定官營冶鑄機構,任王修為司金中郎將,韓暨為監冶謁者,主管冶鑄事宜。王修在司金中郎將的崗位上一干七年,有一次給曹操寫信提出工作上的建議,同時流露出鹽鐵工作平凡、影響建功立業的情緒。曹操給他回信,說當初任他為司金中郎將,是因為沒有別的人可以勝任,認為司金中郎將的職位雖沒有軍師祭酒高,但談到建功立業,卻比軍師祭酒更為重要。韓暨在職七年,也做出了很大成績,扭轉了當時鐵製用具匱乏的局面。韓暨特別注意採用新技術。東漢初年,杜詩做南陽太守,製造了“水排”,用水力鼓動風箱鑄造農具,比原來用人力或畜力帶動風箱大大提高了工效。韓暨將這種“水排”推廣到河北等地區,並在技術上加以改進,用結構較為複雜的臥輪式取代原來水排所用的立輪式,進一步提高了工效,如與馬排相比,可多得三倍的利益。曹操對韓暨的政績非常滿意,特去信表彰,並將韓暨提升為司金都尉。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六章‘修耕植以蓄軍資’(6)
在當時的冶鑄業中,已經大量使用了煤。曹操攻佔鄴城後,曾在那裡修築了一座冰井臺,臺下有冰室,冰室內有井數口,每口井深十五丈,裡面儲藏著冰和石炭(煤)。西晉人陸雲在寫給他哥哥陸機的信中,提到冰井臺下還藏著石炭(煤)數十萬斤,並對此感到驚奇。鄴城的冶鑄業大量使用煤,這對鐵製用具數量的增長,質量的提高,無疑都是大有益處的。此外,絲織業、製鹽業以及商業都在這一時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
屯田使在長期戰亂中被迫離開土地或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重新和土地結合了起來,從事農業生產,既解決了流民無家可歸、無業可從的問題,也解決了大量荒地閒置的問題。流民生計無著,最終必然走上反抗道路,從曹操來說,這自然也是他緩和階級矛盾、調整生產關係的一種手段,但在客觀上,確也對解決流民生計問題、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招募流民屯田這一措施的帶動影響下,後來在非屯田區也開展了大規模招回流亡人口、分給無主荒地、並貸給犁牛以幫助恢復生產的工作。關中在李傕、郭汜之亂後,人民流入荊州的有十多萬家,後來聽說家鄉恢復了秩序,都希望回來,但回來後卻因沒有牛、犁等生產資料,仍然無法自立。尚書郎衛覬給荀彧寫信,建議實行食鹽專賣,以其收入購買牛、犁,貸給歸民,幫助他們恢復生產,以使關中富裕起來。荀彧請示曹操,曹操採納了衛覬的建議,實行後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