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兵力,《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說是“不滿萬”人,其中還“傷者十二三”,同書《荀彧傳》載荀彧給曹操的答書也說曹操是“以十分居一之眾”抗擊袁紹,《後漢書·荀彧傳》的說法與此相同。曹操兵力不滿一萬的說法,恐非事實,南朝宋時的裴松之即已對此說表示懷疑,並在《三國志》注中作了比較詳盡的分析。裴松之認為,曹操初起兵時,即已有兵五千,此後百戰百勝,敗者不過十之二三而已。但一破黃巾,又接受降卒三十餘萬,此後不斷吞併敵對勢力,雖然每次征戰都有死傷,但至官渡之戰時不應少到如此地步。裴松之還進一步就官渡之戰時雙方對抗的具體情勢提出質疑,認為,其時袁紹有兵十餘萬,曹操再有謀略,也無法以數千之兵與之長期對峙;而且,袁紹屯營東西數十里,曹操能夠擺開陣勢與之對抗,可見其兵力不會太少,這是其一;其二,如果袁紹有十倍於曹操的兵力,理應盡力固守,斷絕內外,而曹操竟能先派徐晃襲擊糧車,後又親自帶兵襲擊烏巢,往來自如,並無阻隔不通的事情,可見袁紹並不能對曹操加以控制,這也說明曹操的兵力不會太少;其三,史籍稱曹操活埋袁紹降卒八萬(一說七萬),如果八萬人奔散起來,八千人是無法控御的,而袁紹的幾萬士兵竟然束手待斃,是靠什麼力量來控御的呢?這也說明曹操的兵力不會太少。最後,裴松之還提出了《三國志》所以這樣記載的原因,認為恐怕是“記述者欲以少見奇,非其實錄也”。應當說,裴松之的質疑和分析是有道理的。不過,總的說來,不能否認袁強曹弱的事實,雙方之間的人數不僅有差距,而且有較大的差距,估計曹操的軍隊最多不會超過三四萬人。沮授曾對袁紹說:“北兵雖眾而勁果不及南。”也是承認了北兵在人數上比南兵眾多的事實的。如果不是在人數上存在較大差距,曹操就不會在糧少利於速決的情況下,去與袁紹堅壁相持,甚至中途產生撤兵的想法了。

第九章官渡之戰(16)

從軍隊的裝備來講,曹操與袁紹有很大差距。曹操後來曾釋出過一道《軍策令》,其中談到官渡之戰時雙方裝備的情況:

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見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兵破之。是時士卒精練,不與今時等也。

無論是人穿的鎧甲還是馬披的鎧甲,曹操都比袁紹要少得多。曹操見自己的鎧甲少,乾脆捨去不用,而以奇兵打敗了敵人。一是士卒精練,二是出了奇兵,兵好,又用好了兵,從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彌補了物質條件的不足。文字雖短,卻已大體總結了官渡之戰所以能夠取勝的經驗。

此外、袁紹有戰馬萬匹,而曹操加上後來司隸校尉鍾繇從關中送來的戰馬二千餘匹,大概也只有三千匹左右。其餘攻防所用的武器、器械等袁紹當也比曹操多得多。

從經濟力量來講,曹操佔領的兗、豫二州自董卓之亂以來,農業生產遭受了相當嚴重的破壞,後來雖在許都附近地區實行了屯田,到這時已實行了四、五年光景,但由於戰爭連續不斷,糧食消耗驚人,以至曹操在官渡同袁紹相持到許攸來奔時,只剩下能維持一個月的軍糧。而袁紹佔有幽、冀、青、並四州,人口眾多,農業較發達,其中尤以冀州為最,是人力物力補給基地。袁紹第一次從河北運來糧食數千車,被曹操燒燬後,緊接著又運來一萬多車,可見其經濟實力、軍糧儲備是遠比曹操要充裕的。

從後方的安定來說,兗、豫二州是四戰之地,佔領後要鞏固比較困難,在官渡對峙的最困難的日子,兩州的不少郡縣起而反叛,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同時,曹操雖已先後擊敗或消滅袁術、呂布和劉備,收降了張繡,可南邊還有劉表和孫堅,還不能說完全消除了後顧之憂。而袁紹佔領的河北,有山河之固,同北面的烏桓、鮮卑等族保持著和親關係,後方較為穩定。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條件,也是曹操所不具備的。

以上條件曹操都不如袁紹,但他卻乾淨利落、徹徹底底地把袁紹打敗了,這決不是偶然的,這是他長期以來,特別是迎獻帝都許以來多方努力的必然結果。這種努力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推行屯田,既解決了流民問題,有利於後方的安定,同時也找到了一條恢復農業生產、解決軍糧問題的有效途徑。曹操在官渡之戰期間軍糧不足,但如果不推行屯田,則不僅僅是軍糧不足的問題,能否進行這一場大規模的曠日持久的戰鬥都將成為問題。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派典農中郎將任峻主管軍器供應和糧食運輸,所運輸的糧食很可能多半是積貯在各地的屯田區域內所收穫的糧食。袁紹也想截斷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