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頓時不寒而慄,這意味著,三百多年前的明朝,要前往遼東,除個別缺心眼爬山坡的人外,錦州是唯一的選擇。
要想入關,必須攻克寧遠,要攻克寧遠,必須攻克錦州,要攻克錦州,攻克不了。
當然,有人會說,錦州不過是個據點,何必一定要攻陷?只要把錦州圍起來,借個道過去,繼續攻擊寧遠,不就行了嗎?
是的,按照這個邏輯,也不一定要攻陷寧遠,只要把寧遠圍起來,借個道過去,繼續攻擊山海關,不也行嗎?
這樣看來,努爾哈赤實在太蠢了,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就沒想到呢?
我覺得,持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去洗把臉,清醒清醒。
假定你是努爾哈赤,帶了幾萬兵,到了錦州,錦州沒人打你,於是,你又到了寧遠,寧遠也沒人打你,就這麼一路順風到了山海關,準備發動攻擊。
我相信,這個時候你會驚喜的發現,錦州和寧遠的軍隊已經出現在你的後方,準備把你一鍋端——除非這兩地方的守將是白痴。
現在你有大麻煩了,眼前是山海關,沒準十天半月攻不下來,請屁股後面的軍隊別打你,估計人家不幹,就算你橫下一條心,用頭把城牆撞破,衝進了關內,搶到了東西,你也總得回去吧。
如果你沒長翅膀,你回去的路線應該是山海關——寧遠——錦州……
看起來似乎比較艱難,不是嗎?
這就是為什麼曹操同志多年來不怕孫權,不怕劉備,偏偏就怕馬騰、馬超——這兩位先生的地盤在他的後方。
這就是孫承宗的偉大成就,短短几年之間,他修建了若干據點,收復了若干失地,提拔了若干將領,訓養了若干士兵。
現在,在他手中的,是一條堅不可破的防線,一支精銳無比的軍隊,一群天賦異稟的卓越將領。
但對於這一切,努爾哈赤並不清楚,至少不十分清楚。
祖大壽、吳襄、滿桂、趙率教、毛文龍以及袁崇煥,對努爾哈赤而言,這些名字毫無意義。
自萬曆四十六年起兵以來,明朝能打的將領,他都打了,楊鎬、劉綎、杜松、王化貞、袁應泰,全都是手下敗將,無一例外,在他看來,新來的這撥人下場估計也差不多。
但他終將失敗,敗在這幾個無名小卒的手中,並永遠失去翻盤的機會。
話雖如此,努爾哈赤還是很有幾把刷子的,他不瞭解目前的局勢,卻瞭解孫承宗的實力,很明顯,這位督師大人比熊廷弼還難對付,所以幾年之內,他都沒有發動大的進攻。
大的沒有,小的還是有。
在後金的軍隊中,最優秀的將領無疑是努爾哈赤,但正如孫承宗一樣,他的屬下,也有很多相當厲害的猛人。
而在這些猛人裡,最猛的,就是八大貝勒。
所謂八大貝勒,分別是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
在這八個人裡,按照軍功和資歷,前四個大猛,故稱四大貝勒,後四個小猛,故稱四小貝勒。
其中最有名的,無疑是兩個人,皇太極、多爾袞。
但最能打仗的,是三個人,除皇太極和多爾袞外,還有一個代善。
多爾袞年紀還小,就不說了,皇太極很有名,也不說了,這位代善,雖然年紀很大,且不出名,但很有必要說一說。
事實上,大貝勒代善是當時後金最為傑出的軍事將領之一,此人非常勇猛,在與明朝作戰時,經常身先士卒,且深通兵法,擅長伏擊,極其能打。
因為他很能打,所以努爾哈赤決定,挑選一個目標,由代善發動攻擊,以試探孫承宗的虛實,而他選定的這個目標,就是錦州。
當代善率軍來到錦州城下的時候,他才意識到,這是個結結實實的黑鍋。
首先錦州非常堅固。在修城牆方面,孫承宗很有一套,城不但高,而且厚,光憑刀砍斧劈,那是沒指望的,要想進城,沒有大炮是不行的。
大炮也是有的,不過不在城下,而在城頭。
其實一直以來,明朝的火器水平相當高。萬曆三大徵打日本的時候也很經用,後來之所以荒廢,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態度問題。
萬曆前期,皇帝陛下精神頭足,什麼事都願意折騰,後來不想幹了,天天躲著不上朝,下面也開始消極怠工。外加火器工作危險性大,吃力不討好,沒準出個安全事故,是很麻煩的。
孫承宗不怕麻煩,他不但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