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部分

無章。傘兵第一團團長被打死、參謀長羅某(大概是指羅國英)下落不明,整個快速縱隊土崩瓦解,田花園村也為解放軍所佔領。

文章接下來還說:帝邱店距離鐵佛寺不過十五六華里,只因快速縱隊把田花園失掉了,黃兵團就被解放軍擋住了去路。而要想靠攏鐵佛寺營救整72師就必須佔領田花園、打通出路以後才能逐次前進,於是,黃百韜將整25師特務營和108旅的兩個營拼湊成一個團,自己帶隊向田花園發起攻擊。

7月4日晨,黃百韜親自上陣指揮,副師長、參謀長都勸他不要去,黃說:“我不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這仗打不好,我們就垮了,我已是50歲的人,寧願在戰場被打死,也不願意受軍法裁判”,部下於是痛哭留涕:“請司令官多加小心,早點回來”,黃亦揮淚而去……

——這段故事最早的版本出自於黃百韜兵團在豫東戰役後的請功材料,“原創者”是整25師的政工處長廖輔仁,這篇文章後來又被多人引用過,流傳很廣,以至於成了今天某些人頌揚黃百韜、評價傘兵表現的重要依據(想必很多網友也曾經看到過)。所以,馬甲我覺得有必要對這份材料稍做評價。

廖處長宏文的篇幅很長,毛病也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只說兩條:

第一,丟失田花園陣地的不是快速縱隊。

田花園戰鬥發生在7月3日凌晨,按傘兵的記錄,這時候快縱司令部和傘二團在馬口(殷莊),傘一團在劉樓,田花園附近根本就沒有快速縱隊的隊伍。

如果傘兵的記錄不能夠採信,還可以參照解放軍的報告。在發起攻擊之前的7月2日夜,華野前委、四縱、六縱的敵情通報都顯示,田花園和邏崗鎮的守敵屬於整25師的第40旅。再如果偵察員的報告仍然不足以說明問題,那還有親歷者的回憶,袁俊將軍(88年中將,陸軍指揮學院院長,國防大學副校長)當時是4縱12師36團3營營長,在他撰寫的《憶田花園戰鬥》一文中不僅詳細地介紹了整個戰鬥的過程,還明確地指出:7月3日拂曉,攻擊並佔領田花園村的華野部隊是4縱12師的35團和36團,當面之敵是整25師40旅118團。

那麼,廖輔仁為什麼要撒這個謊呢?道理很簡單,“親自率隊反攻田花園”是黃百韜在豫東戰役中最為燦爛的“亮點”,但如果承認當初是因為整25師自己弄丟了陣地,這個功勞就顯得不那麼光彩了。所以,先把責任推到號稱“國軍精銳”的傘兵頭上,再由黃司令親自去收拾殘局,效果就會漂亮得多。

第二,黃百韜反攻田花園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想靠攏鐵佛寺”。

田花園的位置當然很重要,要不然黃百韜也不至於親自出馬。但政工處長廖輔仁編出來的假話只能蒙一蒙蔣總統,我們在地圖上看一下就知道:田花園並不在帝邱店與鐵佛寺之間,它的位置處於帝邱店的北面,正好卡住黃兵團司令部退往和樓、邏崗和柳泉鎮的道路——也就是說,解放軍佔領田花園其實是擋住了整25師撤退的通道,所以,黃百韜的反攻之舉根本不是為了救援鐵佛寺的整72師,他是想朝隴海鐵路方向逃跑。

7月4日,黃百韜確實攻下了田花園,但華野4縱和6縱這時候已經佔領了和樓、邏崗等地,依然切斷了整25師的退路,所以老黃只好又回到了帝邱店……事實上,從7月3日凌晨受到解放軍的攻擊開始,黃百韜兵團就再也沒有朝鐵佛寺方向靠近一步,而廖輔仁之所以愣要把田花園和鐵佛寺扯在一起,無非是希望把老黃的“撤退”說成是“救援”,想往司令的臉上貼金罷了。

不過,廖輔仁有一點並沒有說錯:7月3號那天,傘兵一團的確吃了個大敗仗——廖處長只是移花接木,把發生在劉樓的事情挪到了田花園。

7月3日中午,蔡智誠他們撤出了董口。

搜尋營是最後一批離開陣地的,大家一邊走一邊罵罵咧咧——董口這裡原本是108旅的地盤,可如今,當兵團側翼遭到攻擊的危險時刻,黃百韜卻首先通知自己的人馬往回收縮,讓遠在馬口的快速縱隊趕過來掩護他們。這讓傘兵們覺得自己既受了騙又受了氣,心裡當然很不高興。

好不容易等108旅走光了,黃司令長官才下令讓傘兵離開董口——快縱司令部和傘一團轉移到帝丘店,二團則後退到楊橋村(楊喬),防守兵團部的右翼。

接到命令,部隊開拔。大家的心裡雖然對黃百韜充滿了怨氣,但無論如何,撤退的差事總比進攻的任務更讓人樂意接受一些。

可沒想到,傘一團就在撤退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