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部分

在1948年的12月初,這裡是黃維兵團第14軍軍部的所在地。

國民黨第14軍的首任軍長是衛立煌,在國民黨的嫡系部隊中,這路人馬與共產黨的關係算是比較特殊的——抗戰之前,他們追剿紅軍十分賣力,愣是把鄂豫皖根據地的首府整成了“立煌縣”;抗戰時又和八路軍非常友好,不僅給115師提供彈藥而且還跑到延安去搞慰問,害得衛立煌被戴上了“親共”的帽子;抗戰之後卻再與解放軍殺得你死我活,從西北、華東一直打到華中、華南,共產黨的四大野戰軍全跟他們交過手(4野在廣西打的是重建的14軍)。

在淮海戰役期間,第14軍其實並不滿員,他們雖然號稱一個軍,實際上只有四個團,是黃維兵團中人數最少、實力最弱的一支。

——PS:

14軍原本下轄第10師、第83師和第85師,共計三個師九個戰鬥團另一個補充團。48年9月,83師調往陝西榆林(後轉山西,在太原戰役中被全殲),國防部因此另給了一個303師的空番號,指定的編練地點在湖南耒陽縣。而當時的14軍駐紮在河南省駐馬店,所以就派遣10師30團、85師253團和軍直補充團到湖南去整訓新兵,計劃是“派去一個師,帶回來兩個師”。但到了48年11月,14軍受命緊急馳援徐州,正當部隊集結的時候,“華中剿總”白崇僖長官卻扣住了湖南耒陽的人馬不肯放回來(這些部隊後來編進桂系叢集,在廣西戰役中被殲滅),新上任不久的熊綬春軍長無可奈何,只好帶著10師的28、29團和85師的254、255團披掛上陣。

區區四個團頂著一個軍的大帽子,自然是很不經打的。戰至12月10日,楊圍子村裡建制完整的部隊就只剩下了85師的255團。

85師的老底子是黔軍第43軍(李燊),首任師長是遵義人陳鐵(黃埔一期生,49年起義),官兵也大多來自於貴州。蔡智誠的表姐夫劉眉生(遵義人,黃埔五期生)在抗戰期間擔任過這個師的團長,在忻口會戰中犧牲了,所以他對這支隊伍並不陌生。

255團團長李劍民上校也是遵義人,他和蔡中校交談了幾句,發現兩人之間居然還有點拐彎抹角的親戚關係(老李是小蔡的妻子的姑父),當即十分開心,立刻就用棉被裹住蔡智誠,把他連人帶電臺都送到軍部去了。

14軍的軍部設在一所民房的背後,這是一個七八米深的地洞,洞口被前面的房屋遮擋著,共軍的觀察哨看不見、炮火也打不進來,既隱蔽又安全。地洞裡面十分寬敞,牆上掛著煤氣燈,桌子和椅子上擺著軍用地圖和其他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旁邊還有幾張行軍床。14軍副軍長谷炳奎就在這些桌子椅子和行軍床之間轉來轉去,一邊聽著蔡智誠的彙報、一邊不停地報以冷笑:“哼哼,說得好聽……風往共軍那邊吹,你管不了,人往共軍那邊跑,你也管不了。天上和地下一個樣,你們都能找到藉口……”

谷副軍長的猜疑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就在頭一天的晚上(12月9日夜),據守小王莊一線的85軍的五個團以及軍直屬部隊在23師師長黃子華的帶領下全體投誠,把陣地移交給瞭解放軍。這樣,連同11月29日起義的廖運周110師,第85軍的三個師八個團(216師只有兩個團)居然在十天之內就全部“叛變”了,只給吳紹周留下一個盡是傷兵的軍醫院。

部下集體叛逃,身為12兵團副司令兼85軍軍長的吳紹周當然難咎其職。吳紹周是貴州人,蔡智誠也是,但蔡貴州並不認識吳貴州,跳傘的人與85軍也沒有什麼關係。吳軍長的部下跑了屬於“人禍”,蔡教官的部下飛了屬於“天災”,兩者根本就不是一碼子事,可谷炳奎現在非要把他們扯到一起指桑罵槐,這就難免讓蔡智誠覺得十分的不痛快。

於是,在軍部地洞裡憋了一肚子氣的蔡貴州就去找自己的老鄉發牢騷。他原本還覺得在私底下埋怨別人的上司有點不太合適,卻沒想到李劍民拍桌子摔板凳的,罵得比他更兇。

255團的團部裡面除了李劍民,還有254團的團長何玉林,也是個貴州人。據這兩位團長介紹:第14軍是9月份才由“整編第10師”恢復軍的番號的,當時,整編師的副師長熊綬春升任軍長(前任師長是羅廣文),副軍長的職位本來擬由85師師長譚本良接任。譚本良的資格很老、聲望也夠,但他卻是貴州講武學校畢業,所以這個提名到了黃維那裡就沒能透過,最終還是讓黃埔出身的10師師長谷炳奎擔任了副軍長。於是乎,譚師長一氣之下就跑回貴陽老家生病去了(49年在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