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部分

,等煙塵散去以後再一看,哪裡還有什麼美國罐頭,就連那青磚洋灰的二層小樓都沒影了。

炮彈是從村外的壕溝裡打來的。當天下午,共軍佔領322團的外線陣地之後,就把幾門105榴彈炮透過那條運送傷員的“撤退坑道”拖到了陣地跟前,並且在外壕裡設定了秘密炮位。那外壕的位置距離村口不過一兩百米左右,榴彈炮在這麼近的距離上直瞄射擊,真是一打一個準。

當時正值傍晚,共軍的“尖兵”已經藉著昏暗的掩護潛行到了村口,他們的手裡拿著訊號槍,對著322團的防禦工事猛打訊號彈,後面的炮兵看見訊號槍的指示,大口徑炮彈隨即就跟了過來……105榴彈炮的理論殺傷面積是20米×30米,實戰中雖然不見得真有那麼厲害,但一炮打上來,半個籃球場的範圍之內肯定是吃不消的。這樣搞了沒幾下,守陣地的國軍官兵全都被嚇破了膽,只要看見有紅色訊號彈朝自己飛來,立刻轉身就跑,什麼碉堡啊、據點啊、機槍陣地啊……統統顧不上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大炮上刺刀”的威力雖然比較猛,但其實也是有缺陷的。首先,由於距離近,炮彈的速度快,打擊磚混目標時的效果還不錯,但如果遇上那些土坯房,一炮就貫穿了,除了在牆上留下兩個窟窿,並不能造成多大的破壞;其次,榴彈炮平射,等於是拿大炮當小炮用,彈道軌跡受到了很大限制,炮火只能摧毀比較高大顯眼的建築,對付地堡之類的低矮目標就沒有辦法;更為重要的是,重型火炮近距離發射,在提高了自身射擊精度的同時也就很容易遭到對方輕武器的反擊,105炮隱蔽在壕溝裡,一旦開火就暴露了目標,而且它又不能夠迅速轉移,等帝丘店裡的國軍回過神來,迫擊炮、輕重機槍好一陣猛打,那幾門榴彈炮很快就沒有了動靜。

就這樣,華野四縱雖然損失了幾門炮,雖然損失了那些捨身為炮兵指示目標的“訊號兵”,但他們的戰術目的卻已經達到——他們摧毀了322團的主要火力點和最堅固的工事,開啟了突破北門的通道。

炮擊剛剛停止,步兵就衝了上來。

讓大家詫異的是,這些共軍在衝鋒的時候居然還推著木架子車,上面裝著桌椅板凳之類的東西。剛開始,蔡智誠弄不懂打仗的時候需要這些亂七八糟的傢俱做什麼,可不一會兒就明白了——遇到壕溝,共軍把桌子椅子往坑裡一扔,立馬就能填出通道,遇到鐵絲網,把那木頭車子翻過來往上面一搭,大隊人馬立刻就能踩著“跳板”躍過來,真是簡單便捷。

與楊橋村的六縱相比,四縱在作戰的時候比較喜歡吹哨子、敲鑼。他們的排長嘴裡叼著小銅哨,連長手上拎著小銅鑼,這邊“雎——雎——雎”地吹、那邊“叮咚咣啷”地敲,也不知道傳達的是什麼資訊。

那天夜裡,這哨子聲和銅鑼聲始終響個不停。從5日傍晚到6日凌晨,華野部隊先後七次衝進北門、又七次被反擊出去,在雙方的攻防之中,國軍的裝甲戰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北門陣地是帝丘店北部的防禦重點,戰鬥剛開始,北門正面的主要據點就被105榴彈炮摧毀了,但黃百韜很快就派出裝甲部隊前來支援(有人說黃百韜本人也來了,但蔡智誠沒有看見),這十多輛“戰車”立刻構成了臨時的火力支撐點,與殘存的地堡和戰壕相配合,很快築起了一道新的防禦屏障。

——說起來,黃兵團的所謂“戰車”雖然只不過是“冒充坦克的大卡車”而已,但這樣的東西在當時的戰場上還是十分厲害的。有這麼個例子:7月5號的晚上,裝甲兵學校的一位教官受了傷,軍醫檢查之後認為沒得救了,可戰車兵們卻不同意,於是幾個學生就把老師塞進車子裡,徑直從帝丘店的東門衝了出去。而這輛“鐵殼大卡車”居然能夠所向披靡、從雎縣一路開回了商邱,共軍的幾道包圍圈愣是沒有擋住它,足見其“戰鬥力”之威猛。

國軍的裝甲戰車雖然厲害,但畢竟數量有限。子夜過後,解放軍的圍攻一浪高過一浪,6日凌晨四時許,帝丘店的南門被華野一縱突破,裝甲車隊不得不緊急移防救援,他們前腳剛走,華野四縱就再次對北門發起猛攻,322團抵擋不住,正面防禦被突破,共軍插入了北門的陣地縱深。

北門陣地背後的縱深地帶是一片民房,這裡早已經被國民黨守軍改建成了防禦據點。街道上構築了攔阻工事,房屋裡埋伏了守衛人員,以傘兵為主的預備隊也被佈置在這裡,準備在巷戰之中對共軍實施反擊。

解放軍巷戰的特點是“逐屋攻擊”,他們並不把部隊暴露在街面上,而是首先搶佔街頭的房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