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性在守舊而傳統的校園被壓制,他們罵威爾頓就是一個“地獄學校”。但是基丁老師的出現,就像是在一潭死水裡扔下一塊大石頭,當他胳膊夾著書,哼著《楊基進行曲》走進教室,在黑板上寫下“詩歌是什麼”這個問題之後,他要求學生們把教科書裡教條而理論的詩歌定義很狠地撕掉,扔進垃圾桶。學生們甚為驚詫,但還將書頁撕掉,於是基丁開始上課,他給學生們朗誦雪萊的詩歌,告訴他們,真正的詩歌是從心出發,沒有什麼八股之說。

基丁老師的教學風格在沉悶的威爾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學生們壓制的心開始呼吸到鮮活氧氣,他們在圖書館裡查到基丁老師原來參加過一個組織“死亡詩社”,於是他們重建了“死亡詩社”,關燈之後,悄悄從宿舍溜出來,聚到曾經“死亡詩社”成員聚集的山洞裡,朗誦優美的詩句,扭動激烈的非洲草裙舞,實踐基丁老師告訴他們的拉丁箴言:卡匹迪恩(珍惜時間)……

二、《蒙娜麗莎的微笑》

同樣也是以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為背景,同樣也是發生在美國的貴族學校,不過《死亡詩社》是男子學校,《蒙娜麗莎的微笑》是發生在女子貴族學校。同樣也是傳統保守的壓抑環境裡突然來臨一個提倡自由,提倡人性復甦的啟蒙式老師。

電影裡的老師是凱瑟琳,從開放的加州接受藝術和藝術理論教育,來到尚還保守的美國馬薩諸塞州、被譽為“沒有男子的常青藤”的衛斯理女子學院教授藝術史的課程。

那個時候的美國,雖然女權運動已經開始,女子的地位已經逐漸受到重視,但是上層社會的傳統思想還是非常嚴重,在衛斯理這座出名的女子學校裡,幾乎所有的學生們都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目的也只有一個:成為一個好女人。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如何獲得自己感興趣的學科知識,也不重視心理教育,她們學習的目的無非是嫁一個好丈夫。凱瑟琳發現了這個問題,她看到學生們所受的束縛與人性的壓抑,於是她用先進的人文思想,向傳統、保守發起了進攻,過程中遭遇無數挫折,但她最後還是贏得了學生們的尊重和認可,人性與自由,自我價值,這些種子播種在學生們的心間,慢慢發芽……

兩個電影,不同的背景,卻毫無疑問地都在挑戰傳統,無論是《死亡詩社》還是《蒙娜麗莎的微笑》,都是在向封閉的、固定的思維與人性的傳統習慣和觀念挑戰。當然,在這裡,我們不能一言斷定挑戰傳統是否正確,電影的內容自有其針對性,自有其內涵。然而我們讀來,最多的感動是:人性的復甦和獨立思考的獲得。這一點來自於基丁和凱瑟琳所做的優秀的啟蒙引導。就像我們都知道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我們也可以轉換一個思維,要通向的真的就只有羅馬嗎?我可不可以去德意志,甚至是拜占庭?

第三章 錢從哪裡來(3)

好東西要大家共享,所以要再次插一句不是題外話的題外話:我的朋友,我真誠地推薦你去把它們看了,但是我還要申明:絕對不是為了好萊塢打廣告。

我之所以提到這兩部電影,是因為它們其中的人文和獨立精神的確扣動著我們的心靈。

人作為社會動物,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都要被一些東西所束縛,比如道德,比如守舊,比如各種各樣的規則,無論它是否真的合情合理,無論它是否真的是對的,但是它們都在或明或暗地束縛著我們的思考,束縛著我們實現個人價值。回頭看看中國古代女子的貞牌坊和小腳,就知道它們是多麼可怕的力量。任何一個社會都有壓制,但是總的來說,進步是必須的,就像當年西方的文藝復興與中國的五四運動都開啟了一個“人”的時代。親愛的朋友,慶幸我們在這個時代,先人為我們鋪了路,並不代表我們就要停滯不前,相反,我們要在他們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更好。這就是我為何要反覆闡釋這個問題的目的。

朋友,讀我的書,或者讀任何一個人的書,必須要保留自己的獨立思考。梁實秋先生曾雲: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考。奧地利作家托馬斯·伯恩哈德也曾說:每個人都有他的路,每條路都是正確的。

我想,有50億人就有50億條正確的路。人的不幸在於他們不想走自己的那條路,總想走別人的路。

我的朋友,同一條裙子,可以演繹多少種風格?同一個女子,可以有多少種面貌?同一個夜晚,可以有多少種選擇?同一個夢想,可以有多少種方式?同一個人生,可以有多少種過法?最重要的是,我們正年輕,年輕給予的財富除了時間,就是可以不斷嘗試和修正的勇氣。但這並不意味著當我們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