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為一院之長的陳賡,儘管工作千頭萬緒,他始終把抓好知識分子的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多次與幾位主要助手們商量,從政策上弄出幾個條條框框來。
為了照顧好老教師們的生活,哈軍工自1952年底到1953年上半年做出一系列有關規定:
1。 凡是教授調入哈軍工,院領導一定要親自探望並設便宴接風;
2。 薪金制教師調入學院時,由學院發給相當於本人一個月薪金的搬家補助費,隨調的家屬在未安排工作前,工資照發;
3。 把最好的斜紋二道街兩棟住房分配給老教師住,要保證暖氣熱,煤氣足,每週能洗熱水澡;
4。 依照政務院頒佈的國家工作人員公費醫療條件,享受公費醫療;
5。 子女免費入院附屬小學和託兒所;
6。 住集體宿舍的教師由院派公務員搞衛生、開啟水;
7。 在院內的軍人供應站購買物品,不用排隊,理髮和洗澡優先;
8。 因公5人以內派小轎車,6人以上派旅行轎車;用班車接送老教師上下班;給教授會正、副主任每人配備一輛腳踏車;
9。 增加文娛活動,舉辦舞會、文藝演出時,給教授們留好位置;
10。對多子女的教師,每年給予適當的生活補助。
在工作安排上,陳賡力主讓教授們承擔教學組織方面的行政職務,他首先推薦張述祖出任哈軍工第一任科學###部長,又任命曹鶴蓀為教務處處長,任新民為副處長,後來又任命高步昆為第一任科研部部長,盧慶駿為副部長。
張衍曾表示異議:“教授們學問大,這一點我承認,但是他們的組織能力未必強啊。”
陳賡說:“既然叫教授們擔任教學上的行政領導,就要讓他們當部長,因為他們懂行;老幹部當副部長,做思想政治工作,幫助教授們。”他還說:“既要他們工作,就要他們有職有權,大膽地幹。”
自從陳賡精闢地論述“二老辦院”的道理以後,“兩個承認”——既要承認你的“二萬五”,也要承認人家的十年寒窗苦;“兩根柱子”——老教師和老幹部都是辦好學院的臺柱,成為哈軍工大院人所共知的“名言”,大多數老教師感念陳賡的知遇之恩,惟恐自己有負院長的厚望。但是,對於不少軍隊幹部來說,如何做好老教師的政治思想工作,仍是一頭霧水,他們看見那些“吃過洋麵包”的大知識分子,第一反應是心裡犯怵,接著就是不順眼,看不慣,在感情上格格不入。
頭半年,學院裡曾發生過幾樁讓老教師心中不快的事情。
老教師都是非軍籍的,他們是部隊中的特殊老百姓。平時,他們的著裝顏色各異:黑、白、灰、藍、褐,在四周一片黃色軍裝的反襯下,格外顯眼。這些戴著眼鏡的教書先生們,除了沒有留學蘇聯的,差不多都是從主要的西方國家留學歸來的,數起來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比利時、加拿大等國家,於是就有些調皮的青年政工幹部戲稱教授和專家們為“八國聯軍”。
這個外號傳到老教師們的耳朵中,“這是什麼意思?我們難道是庚子年間燒殺搶掠的洋鬼子嗎?”老教師們忿忿然,有人告到張衍那兒。
張衍很重視此事,他多次召開幹部會,嚴禁這種對老教師大不敬的流言飛語。
陳賡在百忙中,特別指示政治部成立直屬的第一政治處,作為專門負責老教師政治思想工作的機構,該處的主任是“三八式”老幹部、河北人氏王序卿。王序卿生於1921年,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中,他在冀中大平原反掃蕩,殺鬼子,是個英勇善戰的八路軍指揮員,1943年,他到了延安,進“抗大”學習,長期的軍旅生涯,使他成長為黨的優秀幹部。院黨委對王序卿委以重任,張衍又給他派了三位團級幹部當助手。
王序卿上任伊始,先在斜紋二道街宿舍為老教師開辦小食堂。這四個人為了辦好小食堂,起早爬晚,十分努力。陳院長第一次來看望老教師時,指示李懋之物色會燒南方菜的高階廚師,王序卿立即去辦,沒隔幾天,從哈爾濱市裡請來兩位大廚,他們牛刀小試,亮點手藝,燒了幾道徽揚菜,老教師們果然眉開眼笑。由於大多數人的家眷尚在南方,一日三餐,從不下廚卻又當起光棍漢的老教師們若不想餓肚皮,惟有依靠食堂。
頭些日子倒也相安無事,慢慢的食堂工作人員就有了牢騷:“教授們吃飯老不準時來,稀稀拉拉的,我們老得等著,下班沒個點兒!”
書包 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