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懋之去見粟裕副總長。
粟裕先仔細詢問這一段時間軍工學院的籌辦進度,再問陳賡院長的身體和起居情況,他對李懋之說:“要多考慮陳院長的辛勞問題,他這個人呀,幹起工作來不要命的,你們做部下的,要時時幫他多挑擔子啊!”
粟裕記下李懋之的具體要求後,明確表態說:“建立軍工這樣的軍事技術大學,誰也沒有經驗,事事做預算,等待批准,就可能拖後腿。為了加快速度,我看基建費有個概算,由陳院長簽字,可以實報實銷。但是要一事一報,以便迅速批辦。”
拿到粟裕副總長的指令,李懋之高興地立正敬禮,喜滋滋地退出。回到肖向榮的辦公室,他又靈機一動,向肖主任要汽車。肖主任問要多少,李懋之大著膽子說:“大車小車先給150輛吧。”沒想到肖向榮二話沒說,大筆一揮,批總後調撥。
李懋之勝利班師,回去打電話,向陳賡報喜去了。
11月26日,《軍事工程學院校舍建設初步計劃》由陳賡署名後,直送中央軍委。之前,陳賡仔細修改過這份報告。報告中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學院按中央軍委要求,須培養3200名工程師,故須具備完善的校舍。按學員與教職工1∶2的比例,到1956年全院要發展到15000餘人。……依據學員與教職工逐年增加和教學發展的需要,分先後緩急擬新建校舍40餘萬平方米。其中擬於1953年建10萬平方米,1954年建15萬平方米,1955年全部完成;軍工學院等待中央軍委批准後,即與中央建築工程部具體商討,落實計劃,訂立合同。”
陳賡叮囑李懋之說:“報告送上去後,要緊盯著點兒,一定要搶在明年開春前破土動工,晚了,可要打你李懋之的屁股!”
11 風雪移師 萬眾一心建立學院(1)
風雪移師 萬眾一心建立學院
“兩老辦院” 陳賡奠定教育思想
1952年11月中旬,陳賡旋風似的南下華東和中南地區一趟,親自檢查招生和選拔助教的工作。在南京,陳賡在百忙中不忘8月間就確定調軍工的高階俄文翻譯王劍秋,他特別擠出時間與這位黃埔學弟談談話,勉勵一番。
王劍秋是山西省臨晉縣人,1925年從西北大學投考黃埔軍校,為黃埔第四期,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受黨的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他因看不慣王明拉幫結派,與王明的關係很僵。1931年回國後,正逢王明在黨中央掌權,睚眥必報的王明把王劍秋拒之門外,王劍秋為了生存,無奈投奔了西北軍,走上曲折的人生之路。多年來,希望恢復1926年的黨籍,成了王劍秋沉重的思想包袱。這次見到陳賡,他又表達自己這一心願,陳賡對他說,“你是個老同志,先入黨嘛,26年的黨籍問題慢慢解決。現在準備搬家吧,跟我去哈爾濱,我正缺俄文專家呢。”
陳賡回到北京,已是11月下旬,他對籌委會的工作很滿意,每天都去前門或北海的幹部報到處轉一轉,有什麼重大問題解決不了,他馬上驅車進中南海。
那天晚上,張衍和任新民給陳賡送來一張名單,是對第二批抽調教授的補充,名單中有北大的朱起鶴,南大的譚自烈,中山大學的李天慶;大連工學院的陳百屏,天津大學的張鳳崗等高校教授。
“都是難得的人才,”張衍說:“請院長派人再去疏通一下高教部。”
陳賡把名單小心折好,放在上衣口袋中,他思忖一會兒說:“今晚,還得去找總理批。”又問了問南京軍事科學研究室人員的搬遷情況,“周祖同還在南方調人,他的家怎麼辦?”陳賡突然想起了周祖同。
“我們都安排好了;”任新民說,“周教授的愛人易曉東來電話說,行李已經收拾打包,這兩天就出發。”
陳賡放下心來,叫上機要秘書任金池出了門,他先去軍委辦點事,在那兒給總理秘書掛個電話,看看總理在不在。
快半夜了,周恩來才帶著一身寒氣回到西花廳,見陳賡等在那兒,有點吃驚,他接過陳賡遞上的名單,看了看,這次沒有馬上批,反而盤問開了:“陳賡,你怎麼又來了?上次不是說好是最後一次抽調教授嗎?”
陳賡馬上解釋,強調這次名單上的教授如何急需,他笑嘻嘻地說:“上次說的不算,這是最後一次,這回批了,保證不再來找您。”
周恩來沉思了一會兒,以商量的口氣笑道:“已經批過幾次了,給你不少了,也應考慮其他高校師資力量也不足嘛,這一回,阿賡啊,不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