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部分

機會。高宗現在已經死了,潛沉的反對力量可能都會浮出檯面,她必須獨立面對一切,再沒有任何遮攔。在這短短的10幾天裡,她需要穩住中間派,鉗制反對派,拉攏觀望者,從上到下從裡到外保證沒有任何弱點和空檔可供李哲利用。留給她的時間真是太少、太少了。

(本節未完待續)

'1' 高祖、太宗及高宗遺詔見《唐大詔令集》

好在武后籌謀已久,並不慌亂,有條不紊地做了一系列人事安排:

1、 安撫李唐皇室宗親,這是武后以太后名義釋出的第一件要事。12月17日,武后下令給李唐宗室中地親望重的高祖太宗諸子統統加封為一品大員,安撫其心以免生變。高祖諸子韓王元嘉進授太尉,霍王元軌為司徒,舒王元名為司空,滕王元嬰為開府儀同三司,魯王靈夔為太子太師,太宗諸子越王貞加太子太傅,紀王慎加太子太保,以示尊寵。除此之外,也拉攏一批原本在家族中不受重視的李唐宗室,如淮安王李神通之子李孝逸便受到太后的“甚見親厚”的格外栽培。武后深知從內部瓦解的必要性,有時候李唐皇族中人一亮相,作用可能大過十位大將。

2、 調整原班宰相陣容,將仍有一定影響力的老臣劉仁軌升為品級最高的左僕射,實際卻不給他實權,仍然留守長安。將幾位新提拔配合度較高的宰相郭待舉、岑長倩、魏玄同由品級較低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升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希望他們升遷後能感恩效力,而同一批提上來不合心意的郭正一則被罷相,轉為國子監祭酒。這時候低品級官員入相的好處就顯示出來了,君主完全可以進退由心而不必有任何顧忌。武后掌政後常有四品乃至五品官員入相,即是因此。

3、 派遣軍中心腹左威衛將軍王果、左監門將軍令狐智通、右金吾將軍楊玄儉、右千牛將軍郭齊宗分別前往幷州、益州、荊州、揚州四大都督府,與當地官府共同鎮守,加強防衛,如令狐智通便是當初押解章懷太子赴京的將軍。幷州為李唐龍興之地,也是軍事重鎮,與突厥等塞外部落接壤,以前李績便長期擔任幷州都督達16年。益州巴蜀為重要的賦稅來源,揚州富甲江南,是唐帝國的大後方。荊州則是唐代的南都江陵,北踞漢沔,南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自古為必爭之地。武后以其心腹出鎮地方軍事經濟重鎮,以防不測,這是12月29日即嗣皇帝守喪期滿前一日的事。

4、 飛詔令出征在外的大將程務挺急赴洛陽,與張虔勖分掌左右羽林軍,統領北衙禁兵,穩定東都政局。

5、 同意裴炎的奏請,改授他為中書令,另授劉景先為侍中。因裴炎為全朝唯一的顧命大臣,很多事情需要他的配合,同意他將宰相群議的政事堂由門下省遷往中書省,這是唐代政治制度史上一次劃時代的改革,標誌著門下省政事堂制度的結束和中書省獨尊時代的來臨,裴炎也成為唐代歷史上第一位“執政事筆”的秉筆宰相。

(本節未完待續)

回望古中國的政治制度史,君權與相權的鬥爭無時或已,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時代。秦漢時實行獨相制,宰相佐天子,總百官,萬事決於一人之手,容易導致權相獨大,威脅皇權。從秦漢到三國,位高震主的權相不勝列舉,因此歷代皇帝都想盡各種辦法,或增設機構,或委要事於身邊低階親信,以分宰相之權。秦代一相獨大,漢代即設三公鼎立。尚書檯原本主管禁中文書傳遞,長官稱為尚書令,宦官擔任則稱中書令。(司馬遷被漢武帝嚴重傷害之後就做了中書令,所以對剝奪他出任尚書令資格的武帝一直很有意見。漢朝的中書令一般由宦官擔任,切記切記,要做中書令得做唐朝的^_^)漢武帝時開始有意抬高尚書檯的地位,宰相職權逐漸轉往尚書檯,魏晉之後從內廷獨立出來,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關。尚書權勢既大,皇帝又謀削弱,將中書省從尚書檯裡面分割出來,地位逐步提高,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到了南北朝時期,門下省的地位又開始上升,其長官侍中原本不過是皇帝身邊的侍臣,幹些捧痰盂之類的服侍工作(有時候也捧夜壺,看情形需要^_^),因朝夕得見天顏,得到皇帝信任,皇帝處理政事每每徵求侍中的意見,門下省也開始參知政事,侵奪宰相職權。特別是北朝,政多出於門下省,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至此,三省並立的局面已初具雛形。

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統一全國之後,對昔日關隴同僚頗為顧忌,因此捨棄秦漢舊制,而沿襲北朝的政治體制,正式確定了三省六部制,將秦漢以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之權一分為三,以中書制詔(隋代稱為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