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理由,也不能為長孫無忌的這種做法開拖,這已經遠遠超出了排除異己的範疇,手段不免酷烈毒辣,其專權朋黨、濫用刑法之甚,實為大唐開國以來之僅見,被人視為伊尹、霍光一類的權臣,不能為無因。舊史之中對長孫無忌頗多維護,但對其“猜忌大臣,擬皆夷戮”的作為,也有尖銳的指責:“道宗軍謀武勇,好學下賢,於群從之中,稱一時之傑。無忌、遂良銜不協之素,致千載之冤。永徽中,無忌、遂良忠而獲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誣陷劉洎、吳王恪於前,枉害道宗於後,天網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善泳者溺於水,玩火者多自焚。長孫無忌一生精擅權謀,辣手執政,他日後的悲涼結局,又何嘗不是今日種下的前因所致呢!
永徽四年二月結束的這次大案,讓天下人都見識到了長孫的煊赫權勢和鐵血手段。若干名王貴人生命的消逝鑄就了他名字的霸氣與威嚴。在鮮血和白骨的映襯下,長孫無忌的聲勢,赫然已如日中天。然而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高陽公主一案,標誌著長孫的權勢達到了極盛,卻也讓一直對他言聽計從的李治,第一次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來自舅父的震主之威。時過境遷之後,他或許會後悔今日的張揚,政敵們在惶懼之下越發的抱攏成團,更引起了李治的疑忌之心。躊躇滿志的長孫無忌再也想不到,一向溫順聽話的小外甥,心頭的陰雲正在越聚越濃,只待一個女子的纖纖素手挑動,便將化為驚雷密雨,潑天富貴,頃刻被雨打風吹盡。盈虧之間,禍福一發,又豈是凡夫俗子能夠勘破的呢?
注:'1'通鑑永徽三年事
'2' 舊唐書載承乾“好聲色”“漫遊無度”,甚至把他學父親納諫也說成是做樣子,黃永年先生認為這是李治繼位後史官給他潑的汙水,藉此說明李治繼位的合理性。貞觀十年,太宗特命李泰置文學館,聽自招引學士,胡三省以為這是太宗有意為李泰圖東宮張本,已有易儲之心。
'3'《隋唐嘉話》
第六章 正位中宮
初唐政壇人才濟濟,群星璀璨,素來為人所稱道,然而長孫無忌作為凌煙閣第一功臣,所得評價一向不高。對他的指責主要有他身為人臣,兩度干預君王立儲,且都主張廢長立幼;貞觀時期建樹不多,排擠大臣,又不敢向太宗進諫;永徽時專權用事,誅殺異己等等。有人甚至說他毫無才華,只是靠裙帶關係才位居凌煙閣首位,一旦掌權又視君上為傀儡,如果不是出了個武則天,他很可能篡權奪位。加之現代影視文學作品的推波助瀾,這位凌煙閣第一功臣,幾乎給妖魔化成了白臉奸臣。
平心而論,長孫無忌確有好弄權有私心的一面,但怎麼也不至於如此不堪。無論是玄武門事變還是太宗立儲,主要還是太宗自己在決定,說來立儲事之所以會鬧出如此大的風波,也是太宗偏愛李泰而引起。各種明裡暗裡的支援,滋長了泰的野心,也讓他對一些元老大臣不放在眼中,彼此有過多次衝突。魏徵就對李泰很不感冒,雖說和魏徵自己立嫡以長的政見有關,但泰和不少極受太宗看重的貞觀重臣的關係不睦是不爭的事實,太宗不能不考慮這些。李治雖不理想,但已是當時條件下最為合適的繼承人了。長孫無忌擁戴李治自然是因為李治性格柔順,跟他更為親近,不似李泰那麼傲慢疏遠,但李泰的這種做法本來也就是缺乏政治智慧的體現。
至於長孫無忌在貞觀時的作為,更有必要一辨。長孫無忌的確很少向太宗進諫,但也要看到,凡是參與過玄武門事變的核心人物,幾乎沒有向太宗犯顏直諫的,比如房玄齡宇文士及,而以直諫出名的大多是原東宮人馬,如魏徵王珪等。長孫無忌是太宗心腹,參知機密甚多,自不敢再象魏徵等人那麼直言無隱,犯主逆鱗。但不勸諫並不等於就沒有建樹,不過彼此分工不同而已。現在有些人把貞觀之治的光環聚焦於魏徵之上,甚至以是否接受魏徵的諫言作為人君是否失德的標準,以是否向君王進諫判斷大臣是否有建樹,著實有點奇怪。宰相的三個職權:議政,執行政事,監督執行情況,魏徵做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個人以為長孫無忌、房杜,乃至李靖李勣起到的實際作用,恐怕比魏徵還要大一些。就長孫無忌而言,僅僅一部《唐律》就足以震古爍今了。他並不是那種名譽編撰者,而是從頭至尾都參與了法律的修訂,以及各種庭議和辯駁,如《貞觀律》、《永徽留司格》、《散頒格》的修訂。此外,貞觀之治的成功不僅在於法律的完備,也在於禮儀的修明,即所謂“禮”“刑”兼備。長孫無忌在這方面也很有優勢,《大唐禮儀》就是他編纂的,其實中國法律(指古代)禮佔了很重要的位置,所謂“以禮率律”。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