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李君羨之死倒是有載入唐書的,以舊唐書為例,就有兩處提到。一處是《李淳風傳》:
初,太宗之世有《秘記》雲:〃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嘗密召淳風以訪其事,淳風曰:〃臣據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宮內,從今不逾三十年,當有天下,誅殺唐氏子孫殲盡。〃帝曰:〃疑似者盡殺之,如何?〃淳風曰:〃天之所命,必無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無辜。且據上象,今已成,覆在宮內,已是陛下眷屬。更三十年,又當衰老,老則仁慈,雖受終易姓,其於陛下子孫,或不甚損。今若殺之,即當復生,少壯嚴毒,殺之立仇。若如此,即殺戮陛下子孫,必無遺類。〃太宗善其言而止。
一處是《李君羨傳》:
貞觀初,太白頻晝見,太史佔曰:〃女主昌。〃又有謠言:〃當有女主王者。〃太宗惡之。時君羨為左武衛將軍,在玄武門。太宗因武官內宴,作酒令,各言小名。君羨自稱小名〃五娘子〃,太宗愕然,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又以君羨封邑(封為武連郡公)及屬縣皆有〃武〃字,深惡之。會御史奏君羨與妖人員道信潛相勾結,將為不軌,遂下詔誅之。
其他的版本里還有太宗將武姓宮人集中起來,命淳風指認的情節,但即使僅就舊唐書中的這兩例,也頗有牴觸之處。前者謠言是來自內府秘記,後者則為李淳風占星所得。在前一個故事中,太宗只聽了李淳風一套〃天命難違〃的話,就再也不追究了。於是我們便從這故事中看到了李淳風術數的高明和李世民的知天命而行仁政。但若果真如此,李君羨又怎會被殺?難道那時太宗就不怕違背天意了嗎?而以太宗的審慎,如果真的想消滅潛在的威脅,又怎會只除掉一個李君羨就能放心?回想在玄武門事變中,他可是連建成元吉的孩子都一併除去了的。對此,清代的學者趙翼一針見血地說:“唐太宗何果於除宮外之功臣,而昧於除宮內之侍妾也?此不過作傳者欲神其術而附會之!”更有人如此詰難:如是真有此事,長孫無忌在反對立武則天為後的時候,為什麼不把這個預言提出來作為阻止策立武氏的最有力的論證呢?同理,如果這個謠言真的給武則天帶來那麼多麻煩的話,她再次入宮之後就應該想法子堵住李淳風的嘴,免得他再說些什麼於己不利的預言,但李淳風在高宗朝卻是官運亨通,主持頒行《麟德歷》就是在這個時候,唯一的解釋就是當時根本不存在這個預言。
再:唐書中李君羨傳是和劉蘭、張亮等合為一卷,都是屬於私通狂人信妖言意圖謀反而誅,可見當時對此管束甚嚴,並非孤例。而“天授中,家屬詣闕訴冤,武后亦欲自詫,詔復其官爵,以禮改葬。”這句話,尤其可圈可點,真是遺憾劉蘭的家屬沒有想到這樣美妙的故事,既可以幫助死者恢復名譽,又可以側面宣揚武則天的君權神授、王者不死了。按《舊唐書》所記載的李淳風故事,本事見於《感定錄》,今存《太平廣記》卷二一五,《舊唐書》原封不動地把小說家言搬進《李淳風傳》,如同把民間傳說中武則天怕貓的故事採集入史,未免失之於濫。封建史家難以接受武則天的稱帝和嗜殺,只能無可奈何地將其歸於“天命”了,而人們願意相信這些故事,大約也是出於傳統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心態吧!
不過,貞觀時期武則天在宮中的經歷雖然沒有傳說中這麼曲折動人如八點檔連續劇,也絕對說不上美妙。從14歲到26歲,眼看著如花的青春就這麼慢慢逝去,那種絕望而黯淡的心情,實不足為外人道。事實上,如果不是她幸運地遇見了一個人,她的一生,很可能如歷史上那些不曾留下名字的眾多後宮佳麗一樣,默默地終老於宮中或者尼寺。這個人就是新近被立為太子的皇九子李治,和武媚生死榮枯緊密相連糾纏一生的人。
注:'1' 《武媚娘歌》在隋代即有出現。《舊唐書李綱傳》:
隋開皇末,皇太子勇嘗以歲首宴宮臣,左庶子唐令則自請奏琵琶,又歌武媚娘之曲。綱白勇曰:“令則身任宮卿,乃於宴座自比倡優,進淫聲,穢視聽。臣請遽正其罪。”勇曰:“我欲為樂耳,君勿多事。”綱趨而出。及勇廢黜,文帝召東宮官屬切讓之,無敢對者。綱對曰:“今日之事,乃陛下之過,非太子罪也。方今多士盈朝,當擇賢居任,奈何以絃歌鷹犬之才居其側,至今致此,乃陛下訓導不足,豈太子之罪耶!”辭氣凜然,左右皆為之失色。
第三章 緇衣女尼
高宗李治,是唐代一個頗為神秘的帝王。千百年來,他的身影隱沒在他偉大的父親和偉大的妻子之間,面目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