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13)

“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司馬遷

某人在戰亂中死掉了,親人很悲慘,於是痛恨這個世界。連皇帝都經常被幹掉,那就比較可怕了,這也就是所謂的亂世。

如果你信佛教的話,佛祖會告訴你,雖然你死掉了,但精神不滅,被幹掉是因為上輩子沒積德(有道雖死,神歸福堂,為惡雖死,神當其殃,因果迴圈,報應不爽),精神還會輪迴。

下輩子混得怎樣,就要看這輩子是不是積德。

綜上所述,佛教告訴人們,你要積德。之所以在“要積德”前加“你”字,並非泛指,而是特指非佛教徒,佛教徒就可以考慮不積德。

南北朝佛教流行“淨土宗”,根據教義必須大修功德才能取悅佛祖,所謂積德就是為佛教搞基本建設,建大佛像、大寺廟,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弘揚佛法,才有利於修行。

至於建設標準: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搞建設必須有錢,無論如何“食氣辟穀”人體都要攝入澱粉和蛋白質,佛祖不會真的下凡賜信徒金蓮花,即使是最虔誠的也要吃飯。

於是,佛教徒必須化齋,《西遊記》裡的唐僧就經常差孫悟空去化齋。

“悟空,去化些齋飯來”,等於說“悟空,去要些飯來”。

任何時代的僧侶都不可能指望化齋吃飽,尤其是南北朝。因為佛寺太多,僅南齊都城(鄴)就有2800多座寺廟,供養僧尼萬多人,靠施捨肯定養不活這些僧侶。毋庸置疑,南北朝僧人的法力不如齊天大聖;無可否認,他們卻絕對更有面子。

佛教徒的主要工作,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念經,超度眾生。

南朝佛教徒的主要工作,他們認為,應該是享受,被超度。

南北朝,戒行高潔的僧人不是沒有,但更多的恐怕還是矇事的俗人。因為我們看到,史籍經常記載南北朝寺廟不但設酒坊釀酒,還“沽於市”,而且設屈室*。當然,雖然僧侶很多,更多的還是低階僧侶,大概相當於以前的奴隸。或者,比奴隸更慘,奴隸主最多隻能在肉體上剝削奴隸,低階僧侶卻要在精神上服從,因為他們可能反抗的是神佛。

可惜,他們拜的不是佛,而是本和他們一樣的凡人。

即使如此,在南北朝出家,也絕對是一份非常有前途的職業,“入者則尊,歸依則貴,居必方城,白璧朱門”,比現在的CEO拉風多了。僧尼擁有役徒、婢女,出則必車,歸則必浴,據《南史》記載,南朝“天下戶口,幾亡其半”,雖然有誇張之嫌,但名僧、高僧佔有很多土地,卻必定是事實。

如果混到寺廟住持,甚至是朝廷僧官,即使不奔赴西方極樂世界,在人間就可以提前享受到成佛的樂趣了。

最牛的,還不是提前當神仙,而是經營房地產。

北魏都城三分之一的房地產是寺廟,比現在什麼××地產、黑中介都雷人。

寺廟信奉佛祖,專營房地產似乎很不體面。於是,僧人想到了賙濟他人,這項業務名稱叫做“僧邸粟”,用途是“至於儉歲,賑濟災民”。“僧邸粟”的定位超越了貧民,上至王侯、下至商賈,都可以來寺廟借貸。

行了,直說吧。

“僧邸粟”就是高利貸,利息很高,高得離譜。

北魏年間,宣武帝元恪下詔,詔書為寺廟貸款規定了基準利率,利息合計不得超過本金的100%(收利過本,毋復徵責),利率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第二章 西漢的財富(14)

那年頭沒有法院可以強制執行,所以南北朝寺院同樣面臨不良貸款,不過僧侶們很快解決了這個問題,倒不是他們法力高強,而是替他們收債的往往是官府。不敬佛祖暫時還問題不大,因為要等來生才能報應。不聽官府的話,問題就大了,馬上就會有報應。

平民沒有償還能力,必須以土地甚至個人抵債,“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當然,也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棄子傷生”、“自縊而亡”。

王侯借貸不還,看情況而定,如果是當紅政壇人物,半借半送,如果是二線幹部就弄點地產沖銷壞賬。連皇帝都跑到寺廟裡出家了,想回去也得拿錢來贖,贖金少了都不行(據說有億萬錢,還不還價),還怕個把二線幹部。

本來,佛家視金、銀、奴婢、牛、羊、倉廩、販賣、耕種、田園為八不淨。從南北朝的僧侶來看,把八不淨反過來說,似乎還差不多。

高利貸問題的倫理分析